1995年習近平(前排左六)宴請中國足球元老時的合影
2011年起采集國腳足印
在球迷張五一的收藏里,我們讀到了歷史:鄭州曾有“向陽區”
提起“球迷博士”、鄭州得勁球迷協會的會長張五一,人們并不陌生,如果說他還是一位收藏家,恐怕很多人就不知道了。
“蹴鞠堂”,中國首家個人足球展館,就是由他創辦的。
展館面積不大,位于經二路上,由兩套普通單元房打通改建而成,但其間與足球相關的近萬件藏品著實讓人大開眼界。
這些藏品,全是張五一40多年來個人出資收集,雖然為此家徒四壁,卻樂此不疲。
足球報刊合訂本
足有上千冊
步入“蹴鞠堂”,迎面六排高及屋頂的書報架,上面陳列著各類足球報刊的合訂本,足有上千冊。
“國內所有的足球報刊都能找到,每年光訂報紙,我就花費1000多元,今年很多報紙漲價了,但我還是要訂,收藏不成系列就沒有意義了。”
張五一,54歲,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教師。他的收藏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從1975年開始訂《新體育》雜志,1977年開始訂《體育報》,1980年以后有了《足球》報,到了90年代后,才有了《球報》《球迷報》《中國足球報》。
近20年來的體育報刊,從創刊號到現在,一期不少。
為了方便球迷和體育院校的師生來查閱資料,張五一還把零散的報紙裝訂成冊,分類保存。
除了全國性的報刊,地方性報紙的足球資料張五一也收集得很齊全。
“從80年代開始,鄭州的報紙有了足球報道,那時我就開始做剪報,現在也幾乎裝滿一個書架了。”
足球筆記藏歷史
鄭州曾有“向陽區”
在另一個朝陽的房間里,12個高端大氣的玻璃藏品柜里,擺滿著獎杯、隊服和上百個紀念版的足球,四面墻壁上掛著球星卡、撲克牌,鑰匙鏈,電話卡、隊旗等藏品,儼然是一個足球王國。
“從1978年開始,我不但看球,還做筆記,那時我19歲,只要有空,就全天看球。從此,鄭州市運動會、河南省運動會、全國乙級聯賽都留存在了張五一的筆記里了。”
為了寫好比賽,張五一還練成了美術印刷字體,比賽隊員名單,比賽概況,甚至為每一個進球都畫出示意圖,分析進球戰術路線。
在一本鄭州市第七屆運動會足球比賽的筆記本里,我們讀到了鄭州的歷史。
時間:1978年6月17日,地點:市體育場,9:00上街區對向陽區,14:00金水區對二七區,16:00中原區對郊區。
“向陽區就是現在的管城區啊,郊區就是現在的惠濟區,這些都成歷史了,45歲以上的人才知道。”
習近平喜歡足球
展館有照片為證
張五一1970年開始看球,30余年看過的球賽數不清了,光是門票、球卡就存了幾千張。
“我的第一張藏品是1971年全國足球鄭州區集訓河南省體育場門票,下午3點入場,5分錢一張。”
“這是我1978年第一次出去看球的車票,到滎陽,當時車票便宜,才5毛錢。”
從1978年到2013年,張五一的所有車票都保留著,而且都是按出行的次序排列。
在一本收集有歷屆全運會的足球門票的珍藏冊里,老張拿出了他的堪稱“絕版”的鎮館之寶,這是中國足球隊第一次參加世界杯預選賽,發黃的票面上印著比賽日期:1957年6月2日,中國對印度尼西亞,比賽地點:先農壇體育場。
“大家都說習總書記喜歡足球,在我這兒有照片為證。”這張照片拍攝于1995年,當年第四屆全國足球元老精英賽在福州舉行,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宴請參賽的足壇元老史萬春、年維泗等人,會后合影。
照片是福州市足協主席陳華棣今年8月贈送給展館的,張五一說:“11月20號我帶著它去西安參加了中國足協主辦展覽,大家都說‘眼見為實,太珍貴了’。”
采集1000雙足印,填補中國足球空白
“現在,我在做一件填補中國足球空白的事,盡可能多地收集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屆中國國家足球隊隊員的足印。”
張五一有一個筆記本,上面記錄著歷屆中國國家隊、國家青年隊,甚至是各甲級隊的教練、球員名單。在容志行、年維泗等足球名宿的名字下都做了記號。
“從2011年開始到全國各地采集足印,至今已經跑了十幾個省份,收集到三大本、近60雙足印了。”
在這60雙足印中,張五一印象最深的是1954年中國青年隊留學匈牙利的孫元云,“他年輕時是遼寧沈陽部隊的教練,去年冬天12月初聽說我要去,已經行動不便的老人家硬是站在門口大雪里等著我,80多歲的老人了呀,我也很感動。”
盡管還有近1000個采集任務未完成,但張五一很樂觀,“現在他的這項工作得到多位中國足球界人士的支持,說以后他們搞活動的時候請我過去‘一塊兒采’,這樣效率會高很多。”
說起足球前輩的支持,張五一還提起河南足球隊的第一任足球教練王德明,這位贈送給展館20件珍貴藏品的足球人曾這樣對他說過,“我搞了一輩子足球,留下點東西,不舍得扔,但不知道把它們放哪,現在我把這些東西給你,它是找到了自己的主人,找到了家。”
張五一說,他的目標是60歲成立一個中國足球紀念館,紀念館里滿墻都是采集的足印,都是為中國足球做過貢獻的人的足印,這些藏品、這些資料全都留給后人。
(記者 吳淑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