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由漢函谷關保護管理所提供
古道路遺跡,印痕明顯。
昨日,記者從新安縣漢函谷關保護管理所了解到,該所工作人員近日在漢函谷關遺址東邊崖壁旁、澗河北岸邊清理出一條古道路遺跡,車轍印清晰可見。漢函谷關到底長啥樣?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員經過1年多的考古發掘,摸清了漢函谷關總體布局,一張示意圖,帶您“讀懂”它。
新近清理出一條崖壁古道,印痕深2-5厘米
“這條路大約在2011年考古勘探中發現,位于崖壁旁,是一條石路。” 新安縣漢函谷關保護管理所所長王洪超介紹說,發現時,幾塊石頭上有類似車轍的痕跡。今年10月份,保管所工作人員開始對這條古道路進行清理,目前已清理出40米。
“兩車轍中心距為1.15米,印痕深2-5厘米。”王所長介紹說,經專家現場考察,這個車轍中心距與古時車輛大小相符。
石板路上為何留下車轍印?王所長介紹說,古時的車會有鐵轱轆,路上經常車輛往來行走,就有可能壓出痕跡。
內、外城結構的小型城邑,完全控制峽谷東西交通
為配合絲綢之路申遺工作,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對漢函谷關關城遺址進行調查勘探和考古發掘。通過一年多的工作,取得了重大收獲。鉆探總面積約13.9萬平方米,發掘遺址面積3300平方米,發掘城墻遺跡5處,夯土臺2處,古道路2條,建筑遺址2處。
那么,漢函谷關到底長啥樣呢?通過考古,考古工作人員確定了漢代函谷遺址的總體布局:它是一處內、外城結構的小型城邑。內城平面為長方形,東西長約160米,南北寬約110米;外城東墻與南北兩側山上的長墻相連接,完全控制了峽谷的東西交通;關城南側、皂澗河北岸主要是生活區;關內發現的二條道路中的一條在建關時即行廢棄,另一條是西漢時期出現的,東西貫通關城中部,是建關后唯一的通關道路。考古人員還發現,漢函谷關的地層堆積非常豐富,外城東墻附近的地層堆積就有11層。
出土錢幣108枚
還有各種文字瓦當
在此次考古發掘中,漢函谷關出土有陶器、瓷器、骨器、石器、鐵器、銅器及銅錢等各種遺物。這些出土物中以陶制建筑材料為主,包括瓦當、筒瓦、板瓦、空心磚、方磚、條磚及建筑構件,其中板瓦最多,筒瓦次之。出土中還不乏部分制作精美的瓦當,包括云紋瓦當、 “關”字瓦當、“安世”瓦當和“安世萬歲”瓦當,其中“安世萬歲”文字瓦當是第一次出土。
此外,出土錢幣總計108枚,有107枚銅錢及1枚“道光通寶”鐵錢,包含漢、唐、宋、清四個時期的錢幣,主要為漢代銅錢。另外,還發現了銅鏃、鐵戟等兵器。
相關鏈接:新安函谷關遺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城關鎮,北距黃河25公里,東距洛陽市區23公里。遺址核心區域面積約為7.5萬平方米。新安函谷關是公元前 2世紀至公元3世紀西漢、東漢王朝設在長安、洛陽之間的著名關塞。東漢王朝定都洛陽以后,它是以洛陽為起點的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和第一要塞。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記者 段偉朵)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