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很出名。在省信訪局,同事們稱他為“活字典”、“信訪上的‘院士’”。他督辦各類信訪案件4000余起,信訪息訴率達90%以上,遠超出全省平均水平。他辦過的案件,被譽為免檢的“鐵案”。
老周很清貧,官至副廳級,至今仍住在上世紀80年代初建成的80平方米的房子里,前些年妻子下了崗在外擺攤蒸饃炸丸子,他覺得日子過得挺好。
老周很“富有”,老上訪戶一來就點名要找當年秉公辦事的“小周”,他被授予“全國信訪工作系統先進工作者”、“河南省先進工作者”。
周長明是省信訪局副巡視員,今年59歲。1982年,他到省信訪部門工作,從“小周”到“老周”,從接訪處到督查處,他一步步干起,一轉眼就是31年。
剛接待來訪時,面對從信陽商城縣到省城走了7天的農民兄弟,生在農村、心腸軟的“小周”掂量出自己這份工作的分量:“上訪人沒有冤屈怎么會跑數百里,甚至上千里到省城來反映情況?”他給自己定了一條規矩,不接待完當天最后一名群眾絕不下班。
省信訪局辦信處調研員吳春明說,老周辦案的最大特點是較真。2002年,商丘某縣的鄉鎮教師左鋒(化名)反映,因為舉報遭到打擊報復,鎮教辦室故意克扣其評級考試分數,致使他不能享受正常待遇。接訪后,老周親自帶隊督辦,發現分數有錯,提出了解決意見,誰知當地很長時間沒有執行到位。2011年,老周得知這一情況后,又專門把答題卷拿到鄭州市八中數學教研組求證,證實分數有誤。2012年年初,左鋒終于恢復了待遇。“老周幫我十年,讓我覺得社會還是有公平正義的。”左鋒感慨地說。
辦案中,老周經常會遇到有人求情勸阻,也受到過誣告,但他始終堅持一條: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再難也得辦成鐵案。省信訪局接待一處副處長李菁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她和老周到某縣去辦案,基層干部拿來上訪人的材料匯報。經過查看,材料筆跡都符合。但是,根據訂書釘的印痕,細心的老周發現材料被重新裝訂過。經查,的確是被塞進了假材料,一起冤假錯案就這樣被糾正。
這么多年,他一心撲在工作上,虧欠家人太多。一次,他在外辦案大半年才回家,樓下玩耍的兒子竟沒認出他是誰,老周扭過臉就掉了淚;妻子下崗后生活拮據,一度靠為別人看孩子掙點家用,老周沒有托人為妻子找過工作;一次出差,老周接到母親病危通知,他原想結束后馬上趕回去,誰知當晚就傳來母親去世的噩耗,這成了老周一生最大的遺憾…… 可老周覺得自己得到的也太多。聽說他有腰疼病,一位上訪人專程來省城告訴老周他的親戚能治這病;一位幾乎要尋短見的信訪人經常念叨,是省里的“周接待員”給了她第二次生命;幾十年來,上訪群眾對他的稱呼從“小周”變成了“老周”,在他們的心中,省里有他們說得上話、交得上心的人……
采訪中,“我很知足”是老周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快退休了,我越來越感到難以割舍信訪工作。現在能多接一次訪,多督一個案,多解決一個問題,就是我最大的心愿。”老周說。(記者李紅)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