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審現場,原告被告各執一詞 記者 唐韜/攝
3年多前,平頂山的孔某給自己的“朋友”朱某打了一張7800萬元的借條,約定2014年底還清。但今年8月,朱某憑此借條把孔某告到法院,要求其立即償還本息1.2億余元。
可孔某稱,這是當初為了方便要債而給朱某打的假借條,事實上朱某未借給他一分錢。
昨天,這起河南涉案金額最大的民間借貸糾紛案在汝州市看守所開庭,巨額借款似乎陷入了“羅生門”。
事件
一張借條引發一起億元官司
孔某是平頂山汝州市一個煤礦的法定代表人,在2003年3月的一次書畫募捐活動上,認識了鄭州的朱某。
朱某說,在那次活動上,他看孔某買了不少字畫,覺得孔某很有善心,也有實力,二人往來漸多,成了朋友。
但在今年8月23日,朱某拿著一張借款證明來到省高院起訴孔某。
借款證明上稱,“平頂山市孔某因個人企業急需資金向朱某尋求資金幫助借款,從2004年5月7日至2008年9月16日多次向朱某借到人民幣款項7800萬元整。因近兩年孔某企業效益不佳,導致以上款項一分未還,經孔某本人同意從簽字之日起到2014年底,全部還清以上所有款項并加付每月1.2的利息。特此證明。2009年3月24日。”
借款證明的下面,附有孔某的身份證復印件及其簽名。
朱某稱,打了借條之后,孔某分文未還,截至今年8月8日,利息已經高達4914萬元。
爭執
是否借款雙方各執一詞
朱某說,之所以起訴孔某,是因為孔某涉嫌經濟犯罪被刑拘,他擔心如果孔某入獄,自己可能很難拿到這筆錢。由于孔某所在的煤礦曾以煤礦技改、資金緊張為由,向社會公眾吸收資金,數額巨大,今年8月23日,汝州市法院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判處孔某有期徒刑7年。孔某提起上訴,目前被羈押在汝州市看守所。
面對“朋友”的一紙訴狀,孔某的說法近乎完全相反。“借條確實是我打的,但我從未向他(朱某)借過錢,他也沒付給我一分錢。我是經營煤礦的,賬戶上有幾千萬元,何必找他要錢啊?”一筆本息過億的巨額借款陷入了“羅生門”。
說法
朱某:借錢是為幫孔某走出困境
昨天上午,省高院法官到汝州市看守所一審公開審理此案。
法庭上,朱某說,他和孔某認識期間,孔某自稱剛買了一個新型煤礦,可因經營不善,資金出現問題,孔問“能不能幫我一下”。
“第一次借給了他(孔某)600萬元,但他說公司與私人之間轉賬打不了這么多錢,最好用現金。而且汝州是個小地方,如果轉賬,他可能從銀行也取不出來這么多款。”朱某稱,后來陸陸續續一共借出上億元,其中一部分孔某已經還上,最后還剩下7800萬元。
朱某說,因為雙方很熟悉,覺得一堆借條太麻煩,就于2009年3月24日,由孔某打了一張借款7800萬元的借條,雙方還約定了利息。
孔某:這是個假借條,只是為方便要債
孔某說,朱某在他面前聲稱自己是國家安全局的人,可以幫忙弄來煤礦,他因此相信了朱。
孔某稱,當談到礦上經濟緊張時,朱某說可以幫他要債,并提出打個借條,以便讓債務人相信,以后要債時更有底氣。
“朱某從包里拿出來一個草稿,讓我照著抄。”孔某說,隨后他讓司機把借條打印出來,“司機還專門問我,‘沒借錢還打借條,這不合適吧?’我說,‘有啥不合適的,這就是個假條子。’”
在孔某看來,因為二人關系曾經非常好,朱某送過他三輛車,幫他成功買礦,還斥資6000萬元幫他注冊公司,他很信任朱某,沒想到落入騙局。
疑問
如何證明雙方有無現金往來?
昨天,朱某的朋友徐某、楊某作為證人出庭,二人均表示,朱某曾找他們借過錢,而后朱某把借來的錢轉借給了孔某。
對此,孔某的代理人孟律師稱,證人證言只是證明二位證人和朱某之間有現金往來,不能證明朱某和孔某之間有現金往來,更不能證明朱某有支付能力。此外,借條上的口吻不符合借款人的口吻,“正常的應該是‘因本人經營不善’,但借條中都是第三人的口吻,借條是虛假的。”
孔某說,后來他察覺到不對勁,曾給朱某打電話,并同時錄音。在電話中,孔某多次提到“那張假條子”,但朱某并未提出異議。
法官
現金借貸,要根據交付憑證、支付能力等綜合判斷
因孔某涉及電話錄音的部分證據需庭后遞交法庭,本案未當庭宣判。
本案的審判長、省高院民三庭副庭長王玉宏說,法院在審理民間借貸糾紛案件過程中,要從各證據與案件事實的關聯程度、各證據之間的聯系等方面進行綜合審查判斷。
他說,對形式有瑕疵的“欠條”、“借條”或者“收條”,法院要結合其他證據認定當事人間是否存在借貸關系。對現金交付的借貸,要根據交付憑證、支付能力、交易習慣、借貸金額的大小、當事人間關系以及當事人陳述的交易細節經過等綜合判斷。
省高院民三庭庭長劉冠華說,民間借貸存在交易隱蔽、風險不易監控等特點,群眾在借貸時一定要完善相關手續。省高院下一步將弄清民間借貸糾紛的類型,為全省法院同類案件的審理提供裁判標準。(記者 趙強)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