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秀捷通過戶籍部門查找到自己當年被抱養時的遷移證
他們多已年過半百,卻在為尋找親生父母奔波,只為“有生之年見一下親生父母,了卻心愿”。半個世紀前,他們生在江蘇南通,因災荒被家人遺棄,最后被河南家庭領養;昨天,32位在河南生活的當年南通棄嬰,相聚鄭州,由志愿者為他們拍攝尋親視頻,并將帶回在南通當地電視臺播放,尋找半個世紀前的“根”。他們為何年過半百堅持尋親?他們有著怎樣的心聲?
等著我吧,我會回來的,
只是要你苦苦地等待。
等到那愁煞人的陰雨,
勾起你的憂傷滿懷,
等到那大雪紛飛,
等到那酷暑難挨,
等到別人不再把親人盼望,
往昔的一切,一股腦兒拋開。
——蘇聯康斯坦丁·西蒙諾夫《等著我吧》
現場 年過半百老人含淚錄制尋親視頻
“我叫趙××,1963年10月2日出生,三個月大時被養父抱養到河南滎陽縣,上世紀60年代親舅舅還曾來看過我,如今我已是50歲的人了,十分想念我的親生父母,畢竟你們給了我生命,這也是我這一生想尋你們的心愿。”面對鏡頭,不足百字的個人介紹,老趙中斷了4次。
錄完后,他用手擦了下眼角,“我感覺我這個希望很渺茫,希望我的心愿上天能知道”。
昨天下午,來自鄭州、濟源、新鄉等地的32位當年南通棄嬰來到鄭州航海路上一家飯店,現場錄制尋親視頻,他們中不乏白發蒼蒼的老人,很多還抱上了孫子外孫,主要出生在上世紀60年代,年齡最大的56歲,最小的也有45歲。他們坐在一起,互相聊著自己的出身和尋親經歷。
本次活動由南通網絡志愿者協會組織,發起人季曉強對記者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南方饑荒嚴重,不少南方棄嬰被送到鄭州等地領養,近些年常看到零星從河南到南通尋親的故事,但效果都不好,便想通過統一組織,記錄信息,然后在南通當地電視臺播放,達到更好的尋親效果,“我們已經聯系了南通當地電視臺,視頻在20日前后播放,南通的江海晚報等媒體也將幫助尋親,本月26日、27日在南通將開個尋親見面會”。
這次視頻拍攝的現場負責人是田女士,她也是當年從南通抱養到鄭州的一位,現在居住在二七區,今年51歲,1962年南通當地發大水時,被南通育嬰堂收養,后來被抱養到鄭州。她說:“年齡越大,越想知道自己根在哪里。”當得知季曉強發起了尋親活動,她主動負責征集尋親人員,通過在網絡上發布尋親QQ群,有近百人報名參加尋親。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