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很多人生病都會到醫院就診,但策劃師就是有辦法讓有病亂投醫者相信 “大師”
映象網訊(記者 董彩紅/文 沈翔/圖)包裝“大師”,先看形象氣質,這人說話做事、舉手投足得有分寸、有口才。比如張悟本,他的學歷與中醫世家的身份都是假的,但講的觀點標新立異,朗朗上口,很吸引大眾。再給“大師”頭銜,錦旗、感謝信由策劃公司制作,權威稱號只要在一些機構交點錢就給“授予”了。
【編者按】
“氣功大師”王林剛被拉下神壇,“治癌神醫”王學貴的“神話”又面臨破滅。從最近遭查的王林、王學貴,反溯到幾年前的“中國食療第一人”張悟本、“養生教母”馬悅凌,這些身懷各種“神功”的“中醫養生大師”,成為醫療界一大奇觀。所謂的“中醫大師”是怎樣“煉”成的?“中醫大師”的背后糾纏著怎樣的罪與罰?為什么有成千上萬的國人甘心受“蠱惑”?在“大師”漸欲迷人眼的亂象之外,到底有沒有真正“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的“國醫大師”,在用仁心醫術解病人苦痛于當下呢……東方今報記者歷時半個月,多方調查,帶你撥開層層迷霧,鏡鑒真假“大師”。
“氣功大師”王林、“治癌神醫”王學貴、“中國食療第一人”張悟本、號稱弟子3萬的道長李一、“養生教母”馬悅凌等,最終都被大家揭露出以各種騙局、雜耍的手段騙人,達到自己賺錢斂財的目的。縱觀這些大師耐人尋味的成名路,幕后推手的力量不可忽略。
近日,在醫療行業行走多年的“資深包裝大師推手”林先生,接受東方今報記者專訪“自揭內幕”。用他的話說,“我金盆洗手好久了,這次‘重出江湖’,就是希望給大家提點醒兒,讓老百姓少上當受騙。”
【心聲】
不想再有人被誘導受騙
林先生今年38歲,在醫療行業馳騁10多年,是業內公認的最出色策劃人。
他曾創造過多個奇跡。幫毫無名氣的民營醫院一手推出多個“知名專家”和“大師”;利用“大師”的頭銜,將一些無任何奇效的保健食品當做治病良藥賣給患者,一年創造了幾百萬元的銷量;一款普通的手鏈或枕頭,被賦予了保健、強身健體、包治百病的概念后,一年能在河南市場上銷售10多個億……
談及這些,林先生說,雖然大多時候他只是以一個策劃人的身份出現,只針對策劃本身,與受眾群體并無直接接觸,但考慮到很多患者正是因為他們的炒作策劃,把一些毫無作用的保健品當治病神藥,還是很愧疚。“雖然在醫療行業做得很出色,但我還是選擇了退出。我也曾自嘲金盆洗手了,因為不想再有更多的人因為虛假宣傳和誘導而受騙”。
【包裝第一步】
挑人看形象氣質口才
林先生說,很多所謂“大師”成名的手段都很類似,多是經過包裝,想成名后達到非法行醫或販賣一些自制產品的斂財目的。
最初級的包裝就是赤裸裸地用“中醫世家”、“國際知名專家”的頭銜,騙取患者的信任達到自己賣產品的目的。這些產品大都是涉及乙肝、牛皮癬、艾滋病、癌癥、糖尿病、高血壓等一些目前全世界還沒有攻克或只能控制不能治愈的疾病。
包裝這些“大師”,首先要看被包裝者有沒有“大師氣質”,這并不是指長相漂亮或俊朗,而是這人說話做事、舉手投足有分寸、有氣勢。
“有了外在的形象氣度,還要有與之配套的口才。”林先生坦言,“大師”在面對患者時要有一種自然的權威感釋放出來,才有助于順利開展臨床診療,獲取患者的信任和認同。
林先生說,大家應該留意過,曾經的“中國食療第一人”張悟本的學歷與中醫世家的身份都是假的,但當初“幕后團隊”為何選擇推張悟本,原因之一就是張悟本言辭幽默、善于表達,“他講的觀點標新立異,朗朗上口,很吸引大眾”。
【包裝第二步】
錦旗證書+PS名人合影
初步形象過關后,“大師”包裝的第二步:給他們標簽和頭銜。
“例如‘中醫世家’、‘神奇的治愈率’等,這些都可以自己制作宣傳出來。”林先生說,很多所謂的“大師”家掛滿了全國各地送來的錦旗、感謝信,還有代表自己權威的什么國家機構的專家稱號等,“這些錦旗、感謝信都是策劃公司的工作人員制作的”。至于權威稱號,則是在一些機構交點錢就給“授予”了。
隨后,被包裝的“大師”還要經常做公益,比如義診,時間長了,獲得患者的信任后,就開始拐彎抹角,售出自己的“祖傳秘方”。
“包裝的‘大師’為了證明其‘祖傳秘方’的權威性,還會在診室墻壁上掛一些與國內真正權威專家、政府官員、名人的合影。”林先生透露,這些合影也多是后期PS的。
【目的】
推銷“祖傳秘方”、非法行醫斂財
中國有句老話:無利不起早。林先生說,包裝“大師”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推銷產品。而產品說白了就是一些保健食品,吃了不會有奇效,當然也不會造成什么危險。
這些假“大師”信誓旦旦地告訴大家,“這個產品是最高級的、世界最先進的、含有某種高科技因子、有著神秘的成分和機理”,同時,會有承諾式的語言讓大家吃定心丸,例如:“這個產品保險公司承保,無效退款”等。
林先生說,很多產品經過包裝、以“專家”、“大師”的名義推出后,相關患者都會購買,“大師”最終掙得缽滿盆盈。
【案例】
10元手鏈怎么炒到3000元
為什么很多人吃了大師的藥品或推薦的保健品,真是感覺有效?
林先生也用自己親身經歷的一件“銷售保健品”事情說明,這都是心理暗示作用起了神效。
他說,他本人曾操作過成本10多元的手鏈,宣傳定位是有保健功能,能調理腸胃、降血壓、醒酒、排毒養顏、減肥、治療失眠等,炒作賣到3000多元,一年賣了400萬元。
“圈內有個不成文的規定,產品售價至少是成本價的100倍以上,有的能達到500倍。”林先生說,售價越高,有時反而賣得越好。林先生打出的廣告是手鏈里有一個神奇的芯片,由國外權威機構認證受理,由“國際知名專家”推薦。
他們還為此產品專設了一個消費者免費活動中心,不管是否買了產品,都可以享受到VIP服務,客服人員端茶倒水,消費者在這里交流、嘮嗑兒。很多都是老年人,戴著兒女們送的手鏈,有了兒女們的孝心,他們也高興。再加上多出來走動,原本消化不好的腸胃也改善了,精神好了,睡眠也好了。隨后,就產生了一傳十、十傳百的蝴蝶效應。
當大家對這個產品認可、都想買的時候,他們還會采取“饑餓營銷”,要等一周或半個月才能買到,甚至還需要托關系找熟人、提前交定金購買。有時他自己也會恍惚“難道真有奇效?其實,只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有時候,謊話說了一千遍就成真話了”。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