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訊(記者 付雨涵/文 袁曉強/圖)2013年9月19日,是“常回家看看”寫進法律后的首個中秋節。三天小長假,您準備踏上回家的路途嗎?常回家看看吧,哪怕再忙,也抽出時間陪他們吃頓飯、聊聊天……
【故事一】
耄耋老人最牽掛子女的事業
河南省公安干部學校家屬區有對老人——“徐叔”和“薛姨”,薛姨今年85歲,比老伴大6歲,兩人幸福地生活了一輩子。
9月16日下午4點,記者來到徐叔家,一樓小居室,收拾得干干凈凈,門前有棵生長旺盛的無花果,“我做家務,他做飯,日子很美,我們很恩愛。”薛姨介紹,他們有一兒一女,兒媳常年在開封做生意,兒子是攝影師,全國各地飛,女兒住在外地,家中老兩口相依為命。
“他們都趕著掙錢,忙自己的事業,咱不干涉。”薛姨說,人到70歲后,一切都看明白了,“子女們來咱歡迎,不來咱也不死心眼和他們計較。”薛姨的話讓記者有些意外,薛姨解釋,社會競爭壓力大,他們能理解孩子們“忙掙錢”“忙事業”的辛苦,他們照顧好自己給子女騰出更大的發展空間。
【故事二】
住高檔小區,老人內心也孤單
鄭州藍寶灣社區有一個特殊的家庭,這里生活著三名老人:百歲的母親,年逾80歲的兒子和兒媳。
據社區工作人員小翟說,他們的子女在北京工作,逢年過節才有時間回家。小翟回憶,兩位80歲的老人十天半月能見一次,而百歲的“老壽星”幾乎見不到下樓活動,社區的工作人員一般采取上門服務,從而也聽到過老人們的感慨:“兒女買再好的房子又有什么用,子女不在身邊,還不如回老家。”
“其實他們的兒女也很孝順,但工作在外地,也是無可奈何的事兒。”小翟坦言,他每次聽到這種“抱怨”,都會很心酸,為孤獨的老人也為忙碌的子女。
【故事三】
張老太的周末好比過年
最期盼的事情,對78歲的張老太來說,是“周末豐盛的午餐”。
張老太獨自一人居住在鄭州西郊,兩個兒子帶著孫子孫女每周末回去一次,這成了張老太最期盼最幸福的事兒。“周末好比過年,一大家子人吃我做的飯,咱心里高興”。
“為什么不和子女住在一起?”面對記者的詢問,張老太回答,生活習慣不一樣,住在一起“有磕絆”。
“我身體好,能走能動,他們也有兒有女,不想麻煩孩兒們。”張老太說,孩子們心里有她,逢年過節記得探望,不住在一起也非常幸福。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