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稱90%路人不會現場救護 遇突發事件只能電話求救
近日,上海一中年男子在地鐵2號線犯“癲癇”,在現場乘客束手無策時,一位外國乘客掏出錢包,伸到男子嘴中讓他咬住,并及時幫他從包里拿出藥片服下。這成為網上流傳的熱帖。其實,這個景象正是國人急救知識極度缺乏的縮影。
9月14日,又到了“世界急救日”,記者走訪了解到,不僅這個日子在大家心中沒有任何印象,連最基本的急救常識,也很少有人能掌握。一些突發事件發生時,在場的群眾即“第一目擊者”,除了撥打120尋求急救外束手無策,許多人面對家人的險狀也不知該如何急救,只能干等急救車。
【數字】 9月14日 6人“救前”死亡
9月14日,鄭州一位60多歲老人突發腦梗塞倒地,家人看到這情景驚慌失措,打完120后,一家人站在那里干著急,沒采取任何措施,當120急救車趕到時,老人已經死亡。這樣的悲劇,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見。
來自鄭州市緊急醫療救援中心的數據顯示,今年9月14日“世界急救日”這一天,該中心共接診394人次。在接診的人次中,交通事故以及其他外傷共183人次,占總接診人數的46.43%;其次為腦梗,40人次。其中,救前死亡的有6人。
據了解,9月14日這天6名死亡者中,1名為車禍傷亡,1名為消化道大出血死亡,4名為腦血管疾病死亡,其中,1名為年輕人,5名60歲以上的老年人。
“在所有死亡原因中,心腦血管疾病;氣管異物;意外傷害(觸電、溺水、交通事故等)是主要因素。”鄭州市緊急醫療救援中心特勤大隊主任燕重遠說,這些病人中,大多是心臟驟停導致死亡,而如果當時第一目擊人能及時進行心臟按壓,那么很多病人是可以搶救回來的。
隨后,燕重遠給記者舉了一個成功例子。他說,去年冬天,在鄭東新區一個工地上,一個工人因為電擊傷,當時心臟就停了,所幸的是一個工友略懂急救知識,于是,通過電話,在醫生的指導下,工友對病人進行了心臟按壓,為醫生搶救贏得了時間,最終這個工人被成功救活。
【調查】 90%路人不懂急救
但遺憾的是,對于急救,大多數人都覺得離自己生活很“遙遠”,更有人坦言:會打急救電話,但是不敢救。原因是對急救常識一無所知,怕沒把人救過來,反把人給“救死了”。
昨天,大河報記者隨機調查了50名路人,結果令人擔憂:90%不會現場救護。
“當看到有人突發癲癇,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當家中老人在浴室里突發心臟病滑倒,在河邊看到兒童溺水后,你會怎么辦?”面對問題,受訪者回答驚人的相似:39人稱自己知道急救是什么,但如果發生需要急救的情況,他們不懂如何處理,不過遇到此類情況會撥打“120”,2人回答撥打110,只有4人說,遇到兒童溺水救上來做人工呼吸。
可當大河報記者再追問,“人工呼吸如何操作?”幾位被訪者頓時沉默,尷尬一笑,搖頭并匆匆離去!只有5人說自己會做人工呼吸,其中有2人接受過專門的培訓。
不過,在受訪的50名路人中,超過95%的人同意:“在日常生活中,懂得急救知識十分重要”,“公眾的急救教育是必須的”以及“假若我具備足夠的急救知識和技巧,我會為有需要的人施行急救”。
【統計】 河南急救普及率不及萬分之一
“在美國,急救知識普及率達到10%,亞洲國家中,急救培訓做得最好的是日本,不到10%,而中國這方面要差很多。”燕重遠說,在中國,做得最好的地區為香港地區,普及率大概為1%,而在內地,這個數字不到萬分之一,河南還要低于國內平均水平。
在燕重遠看來,如果人們掌握了急救知識,那么目前的死亡率至少可以降低50%。燕重遠介紹,一次成功的急救通常包括幾個密不可分的環節:早期識別病人;及時撥打120呼救;現場第一目擊者及早施行心肺復蘇、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基本救援;醫務人員及時趕到實施專業急救,“在醫務人員趕到現場前,如果能對傷員采取及時、正確的應急救護措施,就能為醫生救治創造條件,有效地降低死亡率和傷殘率。”
據了解,為了提高公眾的急救意識,2000年,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將每年九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確定為世界急救日。
省紅十字會相關負責人說,當人們經過急救培訓后,他們受傷的危險減少了40%,因為他們能快速意識到潛在的危險,并知道如何防止或避開危險。
哪些狀況,適用心肺復蘇術?
心肺復蘇術又稱CPR,就是當病人停止呼吸和心臟驟停時,用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壓進行搶救的一種技術。當人在心臟病發作、溺水、車禍、藥物中毒、高血壓、觸電、異物堵塞時都會導致心跳驟停,呼吸停止,均可用心肺復蘇術來搶救。
車禍中有骨折傷員,如何急救?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有127萬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其中,我國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數,占世界首位。
“在車禍中有骨折傷員,不要隨意移動,應利用現場工具對骨折部位進行固定。”9月14日,鄭州中原區紅十字會聯合交巡警二大隊及河南省直第三人民醫院舉行世界急救日“急救與道路安全”應急救護知識宣傳活動。
(記者 高鴻鵬 文 記者 白周峰 攝影)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