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的表示是經典,不應刪除;贊同的認為太深刻、不易懂
人教版初一語文教材“大變臉”,魯迅的《風箏》“飛”走了。昨天,這一消息在網絡中引發網友各種吐槽。贊同和反對的聲音都大有人在。在新浪網進行的調查中,截至昨晚7時24分,共有24398人參與投票。其中,71.5%的網友表示反對,認為魯迅的作品是經典,代表“民族魂”;20.9%網友贊同,覺得魯迅的文章內容相對于中學生來說,太深刻了;7.6%的人“無所謂”。
那么,河南人對此怎么看?記者進行了調查。
【贊同派】
中學教師:內容太深刻,初一學生不易懂
“魯迅作品當然是經典,絕不會就此消失,需要每一個人學習,只是適應的人群不一樣。”省實驗中學語文老師夏文心認為,此次魯迅的文章淡出課本,是基于該篇文章時代背景與現代社會差異的考慮。“魯迅寫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與現在的孩子所處的背景相差太大,雖然描寫的心情是貼近孩子的,但其背后隱藏的深意,以及文章發展到后段章節展示出的情感,孩子們想要真真正正完全學懂還是很不容易的。初一剛入學,在文學基礎上還沒有鋪墊,理解起來確實難度較大。”
鄭州市第八中學語文老師展志華也有相似感受:“原來在初一階段為同學們講解《風箏》的時候,確實有同學反映感到費解,我們老師講起來也感覺吃力。畢竟是剛從小學升入初中,對事物的理解和認知還處于不成熟的狀態,而魯迅文章的時代背景、時代特色非常鮮明,和初一學生生活的環境、對生活的理解差距還是很大。”
新生代作家:可以在泛讀課程中推薦
對于魯迅文章離開初一上冊課本,“80后”著名河南籍作家南飛雁并不感到意外:“魯迅先生的創作時期處于白話文剛興起之時,遣詞造句都與現行白話文有很大差別,很多學生閱讀后理解字面意思都難,再去面對其后深層的含義就更顯艱澀難懂。別說現在的孩子,就是在20年前我上學的時候,我身邊的同學,甚至當時為我們授課的老師都把魯迅先生的文章喻為‘難啃的骨頭’。”
同時,南飛雁也給出了建議:“是否中小學生也能像大學中文課那樣,也有自己的泛讀課程,教育部門適時地在泛讀課程中為同學們推薦魯迅先生的文章,為那些喜歡魯迅的孩子提供更多途徑、更多選擇。”
【反對派】
大學老師:要在孩子心中從小埋下文學的種子
鄭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劉宏志認為,把魯迅先生的文章放在中小學課本里,學習文章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從小就知道魯迅這個名字。“很多人對于文化思想的接受就是從小通過教材中出現的文章和人物得來的。這些熠熠生輝的人物會為少年的思想埋下種子,他們會記住有一個人叫魯迅,未來當他們到達一定的年齡,記憶中魯迅的名字和作品會浮現,引導他們去找更多魯迅的作品閱讀,甚至去研究魯迅。這時從小埋下的種子就生根發芽了。”
在劉宏志看來,把一些語言優美,卻沒有任何意義的美文放進中小學課本才是不合適的:“中小學課本教給學生的不只是字句,更是視野。”
對于目前學生普遍反映魯迅文章讀不懂的問題,劉宏志分析,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也在于教師。“不要說中小學生不理解,其實中小學老師也不一定理解魯迅。很多老師口中講述的魯迅是被意識形態化的魯迅,是僵化的、不可愛的魯迅,但魯迅本人是一個極其豐富的人,他也有自己的毛病,他總在不斷批判他人的同時反思自己,是一個在動態進程中始終保持開放姿態的自由斗士,完全不是僵硬的人。魯迅背后的復雜性最是生動。”
【趣事】
媽媽的“作業”女兒拿來照樣用
鄭州市民趙女士是我國上世紀80年代末畢業的中文系大學生。
她至今還記得一件趣事,學完魯迅的作品《藥》,老師要求每人上交一篇人物形象分析,她便從家里翻出了同樣畢業于中文系的母親當年的“作業”,謄抄一遍交給了老師,沒想到還得了個“優”。
“當然,這是當年自己懶惰的一個表現。”趙女士感慨地說,但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魯迅對人們的影響是不分時代的,“間隔二十多年,我們都細細品味著《藥》,靜靜聆聽著《吶喊》,深深思考著《中國人失掉自信了么?》,也認識了藤野先生、劉和珍君,這些珍貴的記憶,也將在一代代中文系學生間傳承。”
●人教社:
魯迅文章
徹底退出義務教育教材不實
騰訊網消息 昨日,一篇題為《人教版語文教材刪除魯迅文章 作家稱其過于深刻》的文章引起熱議。針對魯迅文章是否徹底退出義務教育教材一事,人教社相關負責人稱:“人教版語文教材刪除魯迅文章這一說法是很不準確的,本次教材文章替換只是根據教學難度進行的技術層面的調整。”
據介紹,目前,人教版初中義務教育語文教材里,依舊有魯迅先生的6篇文章,所占比例仍是國內作家最多的。根本不存在徹底退出義務教育教材一說。
有關教科書的內容調整,每年再版都會做一些微調。“主要根據教學一線,老師學生的反饋,來做一些技術層面的調整。與其他因素無關。”
●今年新版人教版
七年級語文教材變動情況
刪掉的課文:沈復的《童趣》、流沙河的《理想》、《短文兩篇》(張曉風的《行道樹》、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周國平的《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和《落難的王子》)、瑪麗·居里的《我的信念》、梁衡的《夏感》、蒲松齡的《山市》、魯迅的《風箏》、郭沫若詩兩首(《天上的街市》、《靜夜》)。
新增的課文: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魏巍的《我的老師》、海倫·凱勒的《再塑生命的人》、丘吉爾的《我的早年生活》、馬及時的《王幾何》、賈平凹的《風雨》、選自《禮記》的《雖有嘉肴》、紀昀的《河中石獸》、吳承恩的《小圣施威降大圣》。
改動的課文:《論語》十則改成了《論語》十二章,節選內容略有變化。
●正在或曾在課本中
出現的魯迅作品
尚留在初中課本中的魯迅文章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阿長和〈山海經〉》、《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故鄉》、《藤野先生》、《孔乙己》、《雪》等。
尚留在高中語文課本中的文章有:《紀念劉和珍君》、《祝福》、《拿來主義》等。
曾在中學課本中出現過,后來消失的文章有:《風箏》、《一件小事》、《為了忘卻的記念》、《藥》、《〈吶喊〉自序》、《“友邦”驚詫論》、《論雷峰塔的倒掉》、《風波》、《聰明人、傻子和奴才》、《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狂人日記》、《阿Q正傳》、《范愛農》、《魯迅自傳》、《燈下漫筆》(節選)、《流產與斷種》。
●《風箏》“飛”走了,你怎么看?
@新加坡國際燕窩交易所_中國:我覺得風箏很好啊,記憶深刻。什么叫和現在的時代、社會脫節啊,郁悶!沒有歷史記憶的學生,不會走很遠的!!
@管平潮:初中時就覺得魯迅的課文過于晦澀(個別除外),那時對語文印象不好就因魯迅課文。初中生只不過和小孩隔層壁,最重要是體驗文學之美,培養興趣而不是講政治論滄桑。我不上語文課后才體會到文字之美。有同感的嗎?
●你記憶最深的魯迅作品
@杜空弦:紀念劉和珍君,力透紙背。
@清衣行者:《藥》治中國。
@a銀十四:喜歡《阿Q正傳》,第一遍覺得搞笑,第二遍覺得Q可憐,三四五遍覺得……
(記者 李曉敏 譚萍 實習生 安玥)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