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城鄉公交與城市公交的爭端問題,鄭州市交通部門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他們是依據交通部490號文的要求,好心辦好事,對班線客運進行公交化改造,讓更多百姓獲利。
而事實上,在交通部490號文中,關于積極推進城鄉公交一體化發展意見的基本原則中明確顯示,“地市級以上城市周邊地區,以城市公共交通線路延伸為主”。
另有專家認為,“城鄉公交”是在概念上將周邊縣區排斥在鄭州都市區之外,應該將所謂的城鄉公交和城市公交納入城市公交系統,讓市場和乘客來選擇。
規定
確立城市公共交通和農村客運的公益屬性
對鄭州城鄉公交與城市公交的爭端問題,鄭州市交通部門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他們是依據交通部490號文的要求,好心辦好事,對班線客運進行公交化改造,讓更多百姓獲利。
實際上,在2011年交通運輸部這份《關于積極推進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發展的意見》中,明確指出的基本原則之一為“確立城市公共交通和農村客運的公益屬性”。
另外,基本原則中明示,要統籌協調城市公共交通、城際客運和農村客運發展。
在普通公路上,人員往來比較頻繁的毗鄰城市之間以班線客運公交化改造為主,地市級以上城市周邊地區以城市公共交通線路延伸為主,縣域內特別是鄉鎮以下地區以農村客運線網優化為主,并積極推進公交化改造。
對于其中的“地市級以上城市周邊地區,以城市公共交通線路延伸為主”的基本原則,鄭州目前則是在發展“城鄉公交”,而票價僅1元錢的城市公交,并未得到向市區周邊縣區延伸的機會。
說法
“城鄉公交”為通俗叫法
相關法規也未對其定義
對于人們口中“城際公交”和“城鄉公交”的叫法,省交通運輸廳運管局相關人士介紹,這兩種“公交”并不是平常意義上的公交車,而是“城鄉客運的公交化改造”。
鄭州現在的“城鄉公交”,其實還是以前的城鄉客運班線。在說法上為了更通俗一點,現在被人們叫成了“城鄉公交”,其從嚴格意義上講,并不是公交。
而且,國家相關法規條文中并沒有對所謂的“城鄉公交”進行定義,我省暫時也還沒有相關的法規、辦法。鄭州現在只是以公交化的方式在運營。
省交通廳運管局有關人士還稱,確切來講,“城際公交、城鄉公交”是屬于城鄉客運一體化的部分。與傳統意義上的短途客運相比,它們班線密集一點,中間設置了一些站點。
據了解,目前我省正在調研、制定相關的條例、辦法。
觀點
“城鄉公交”身份受質疑
專家支招城市公交外延
近些年,鄭州城市框架在不斷拉大,而城市常規公交卻未能隨之延伸。與此同時,鄭州卻有不少城鄉公交,如鄭州市區到中牟、滎陽、新鄭的公交車,但在票價、服務等方面屢遭質疑。
對于“城鄉公交”的地位,交警部門稱“是交通部門弄出來的,目前有這種叫法”。而在執法時是否將城鄉公交視為城市公交來等同對待,交警部門回復稱“(城鄉公交)牽涉到多個部門,比較復雜”。
就城市常規公交向外延伸的一些問題,鄭州大學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劉韶軍、知名學者付逸飛等專家發表了看法。
1 “城鄉公交”概念不利于城鄉一體化發展
“城鄉公交”,這是在概念上將周邊縣區排斥在鄭州都市區之外,不利于實現鄭州城鄉發展一體化。
現在對于城鄉公交的管理,需要政府部門積極作為,在政策引導和政府監管方面多下功夫,既讓其得到利益,同時也不至于掙脫政府監管的韁繩。
如果政府部門在這方面缺位的話,便會造成城鄉公交管理失控,這不利于保護周邊市民的切身利益,也不利于鄭州城鄉整體的發展。
2 城市公交外延符合市民需求、城市發展需要
常規公交向周邊縣區延伸,符合市民尤其是周邊縣區市民的需求,也符合鄭州市城區不斷擴大的形勢需求。
對于乘客量比較大的,城市常規公交的延伸至少會帶來以下好處:準點率提高;乘客候車時間縮短;服務質量的提升;同距離想必價格也會有所降低;更便于相關部門進行規范管理。
因此,政府部門可以考慮將常規公交進行向外延伸,或者將原有的城鄉公交納入鄭州市城市公交的范疇,實現城區與周邊縣區公交一體化。
但其可行性,需要政府部門在前期進行充分的調研論證,在實行的時候也需要政府在政策、財政等方面的照顧。
3 需城市和郊縣政府大力支持
鄭州城市常規公交向周邊縣區延伸,已經有所嘗試,但遭遇現有城鄉公交車主的強烈阻撓。不管爭端的結果如何,都會對鄭州市區及周邊縣區乘客利益造成損害。
要解決爭端,對于觸及現有城鄉公交利益的地方,要進行合理的補償,比如對線路運營權進行贖買。
如果贖買成本過高,阻力會較大,可以實行“雙軌制”,既讓原有城鄉公交繼續運營,同時適時切入常規公交,雙主體運營,公平競爭,讓乘客用腳投票,讓市場選擇。
城市公交可能會觸及城鄉公交私有車主的利益,這就需要政府部門的政策引導,充分照顧這部分人的利益,比如可以將他們納入統一的鄭州公交系統,同時在財政上享受一定的補貼,讓他們也能享受到發展常規公交的好處。
另外,鄭州市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強與周邊縣區政府部門協調,爭取縣區政府部門的支持和管理,將常規公交外延,這符合縣區市民的迫切需要,也有利于周邊縣區融入鄭州都市區。(記者 李江瑞實習生 熊曉輝)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