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變電站周圍的感應電磁場值進行檢測
對變電站附近居民家中進行檢測
專家和環保人員拿儀器現場測了測
變電站所在小區感應磁場、電場強度遠低于國際標準
小區要用電,建個變電站必不可少,但小區附近的醫院不愿意并稱有輻射,把鄭州供電公司和環保部門給告了。
變電站有電磁輻射嗎?輻射對人體傷害有多大?昨日,來自北京的專家和省環保局工作人員對變電站的小區進行了實地測量。
拒絕建變電站,把供電公司告上法院
變電站落地為啥難?市供電公司有關負責人稱,除了土地規劃等難題外,最大的一個難題在于周邊居民的反對,“建變電站像建公共廁所,都想用,又都不想建在自家門口”。
該負責人舉例,2010年二七區委附近的政通路建設變電站,土地規劃、審批、環境測評等全部做完,正開工建設時,遭到附近一醫院的強烈反對,認為建變電站有電磁輻射,并把鄭州市供電公司和環保部門告上法庭,從區法院一直打到市中級法院,連續4次審理,2011年,政通路變電站投入使用時,官司還沒有打完。最終,供電公司勝訴,但是卻耽誤了半年的工期。
居民區建設變電站不會引發健康問題
“居民認為建變電站有電磁輻射是誤讀。”說這話的是來自北京的專家沈夢培。
沈夢培,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所研究員,參事建議《制定和發布電磁環境國家標準》,參與調查北京地區居住環境電磁水平調查研究。
沈夢培說,輸變電站設施產生的工頻感應電場和感應磁場被誤認為是電磁輻射,這是公眾對工頻感應電磁場與高風險核輻射的概念混淆。
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召開咯血專家工作組會議,對暴露于100KHz以下的極低頻電磁場可能存在的任何健康風險進行評定,結論為:“對于公眾通常遇到的極低頻電磁場水平,不存在實際健康問題。”
2011年6月,在北京大學召開的工頻電磁場與人居健康安全國際研討會上,世界衛生組織官員明確提出,電力設施的工頻屬于極低頻范圍,在電力設施周圍存在感應電場和感應磁場,而不是“電磁輻射”。
也就是說,在居民區周圍建設電力設施,不會產生電磁輻射,不會引起健康問題。
10個測試點數據均符合環評
為證實市民的擔心并非事實,昨日上午,省環保局工作人員拿著測量儀器,分別到兩個變電站內外、居民家中等10個點進行測量。
興華街耿河220千伏變電站內,測試結果為:電場強度2.483伏/米,磁場強度0.576微特斯拉。
華山路臥龍110千伏變電站,就建在鄭州供電公司小區內。小區內6樓的郭先生家正對著變電站,主臥測量結果是:電場強度1.957伏/米,磁場強度0.014微特斯拉;距離最遠的北陽臺測量結果為:電場強度0.36伏/米,磁場強度0.01微特斯拉。
據悉,變電站電磁場環評依據的標準是《500KV超高壓送變電工程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其中要求工頻電場強度:4000伏/米,工頻磁場強度:100微特斯拉。只要低于這個數據就被認為符合環評,可以建設變電站。
而此次10個點的測試數據均遠遠低于該標準,符合環評。
“要是建設變電站真的對人體有危害,我們還能建在自家的小區內?”也住在該小區的市供電公司有關負責人說。
供電站必須建在用電負荷中心
有市民表示不解,問為什么變電站一定要在市區落地?
目前,居民家中最常見的交流輸電設施是110千伏、220千伏高壓輸變電設施以及380伏、220伏低壓線路及家用電器。
交流輸電的核心是“電磁感應原理”,交流電通過變壓器升壓和降壓,再通過線路將電能送到千家萬戶,在此過程中,頻率從發電廠到用戶家中均未變化,始終保持50赫茲的極低頻。
隨著居民用電負荷的不斷增長,城市供電的負荷密度越來越大,變電站可供的半徑越來越小。
在有些地段,變電站的供電半徑還不足500米,同時為保障發生事故時仍能可靠供電,變電站的供電范圍還須是交叉的,這就要求110千伏、220千伏變電站必須在用電負荷中心“落地生根”。
至2030年鄭州還要擴建新建多座變電站
鄭州市規劃局介紹,2009年之前,鄭州變電站的選址一般是通過地塊的控制性詳細規劃確定。
據悉,市規劃局聯合供電公司于2009年編制完成了450平方公里《鄭州電網電力設施布局規劃》。中心城區現狀有1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74座,規劃新增106座。
依照都市區用地規劃預測,2030年都市區用電最大負荷為30280兆瓦。至2030年,新建8座電廠,擴建7座電廠;新建8座500千伏變電站,擴容3座500千伏變電站,建成圍繞主城區,東西南北各方向均有500千伏電源點的500千伏環網結構;新建70座220千伏變電站,實現200千伏電網分區供電;新建346座110千伏變電站,實現110千伏電網分片供電。
目前,已完成《鄭州都市區電網電力設施布局規劃》中期成果。(記者 張華 馬健)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