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繕前的城墻郁郁蔥蔥
修繕過的西南城墻段
近日有網友發帖稱,開封城墻在修復過程中內側護坡植被被破壞,城墻穿上了個“硬殼子”。修復后的城墻就像“白條雞”,既不美觀也不實用。到底城墻修復過程中將植被清除,對城墻是保護還是破壞呢?
【市民】 光禿禿的不如舊城墻美觀
在迎賓門城墻段,記者隨機采訪了幾個市民,多數人都對往日城墻的綠色護坡表示懷念。一位市民說:“以前城墻內側護坡是土質的,綠樹成蔭,有花有草。現在罩上了一層硬殼,植被都沒有了,光禿禿的真不如修復前的城墻美觀。”
如今,郁郁蔥蔥的護坡在開封市東北角的城墻還能見到。城墻護坡上面長著高大的白楊樹和刺槐樹,還有一些低矮的灌木。青草茵茵,夾雜著不知名的小花,景色確實更加秀麗美觀。
【釋疑1】 為啥給城墻穿“硬殼子”?
帶著和市民相同的疑問,記者來到了開封市城墻管理所。城墻管理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開封市的城墻修繕保護工程一直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和“修舊如舊”的修繕原則,不改變任何有歷史意義的遺存。修繕完全采用傳統的分層夯筑工藝手法對老墻體進行修復,使維修后的墻體從結構到外觀與原城墻吻合協調。
這位工作人員進一步解釋:“市民說的‘硬殼子’,其實是為保持夯土坡的水土,施工方在夯土坡外罩上一層石灰和黏土摻成的拌和物。這樣可以很好地抵御雨水沖刷,防止水土流失。”
【釋疑2】 為啥清理掉護坡植被?
對于城墻護坡植被的清理,工作人員也給出了解釋。最早開封城墻上及里外兩側不許種植樹木。隨著熱兵器的發展應用,城墻的軍事防御功能逐漸喪失,加之自然與人為因素,尤其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破壞性地在城墻內部修建人防工事造成城墻破損、荒廢嚴重,城墻上長滿了野生植被并有附近居民在城墻上進行耕種,嚴重影響了開封歷史文化名城的形象。
開封城墻由外側磚體、內側土筑兩部分組成,即“外磚內土城”,其內側土體非常適合植被根系的生長,城墻上高大植被的根系深入墻體內部,是城墻墻體不斷開裂坍塌形成危墻的主要原因,嚴重影響城墻文物古跡的安全。
在工作人員提供的一張新中國成立前的開封城墻的照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出當時的城墻護坡上幾乎是沒有植被覆蓋的。
【延伸】 開封城墻全長14.4公里
開封城墻全長14.4公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雖屢經戰火與水患,現存的開封城墻,仍保持著元、明時代的建筑風格與規模。開封城墻維修保護工作根據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進行,以恢復城墻歷史風貌。
文物部門表示,在城墻修繕保護中,城墻上及周邊危及城墻安全又影響修繕的植被需予以清除,但會對既不影響城墻安全保護又不影響其生長的樹木予以保留,并在城墻修復后由政府相關部門統一組織實施城墻周邊綠化工作。 (首席記者 周斌 實習生 吳玥 李超然 文圖)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