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寫作者 要對文字充滿敬畏
昨天是中國傳統“七夕節”,我省著名散文家王劍冰先生的散文名篇《天河》,被鐫刻在一塊大理石石碑上,落戶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天河廣場。據悉,這是王劍冰繼《絕版的周莊》、《吉安讀水》之后又一篇碑刻散文,也是我省唯一一位享受這種特殊待遇的散文家。此前,王劍冰的20多篇散文還先后入選全國各地的考試卷和全國高考試卷。□東方今報首席記者 梁新慧
【消息】 《天河》碑刻落戶天河廣場
“叫做天河的水穿越了湖北省鄖西全境,一路流出兩岸的田園風光與山石奇景,還流出一個美麗的故事,流出那么多織女樣秀巧牛郎般淳厚的后生……”昨天是中國傳統“七夕節”,在湖北省鄖西縣天河廣場上,一塊長10米、寬3.2米的大理石石碑引人關注,因為我省著名散文家王劍冰的散文名篇《天河》鐫刻其上。該文以優美的語言、豐富的內涵、飽含的深情詮釋了天河的悠久與浪漫。
根據當地媒體的報道,8月6日,湖北省鄖西縣在天河廣場隆重舉行了王劍冰散文《天河》石刻落成揭幕暨榮譽市民授牌儀式。儀式上,該縣主要領導向王劍冰頒發了“鄖西縣榮譽市民”匾牌并為《天河》石刻揭幕。
據悉,這是王劍冰繼《絕版的周莊》、《吉安讀水》之后又一篇碑刻散文。這在我省諸多散文家中,能享受這種待遇的,王劍冰是唯一的一位。
【幕后】 三年前在人民日報發表
“沒有想到當地會把這篇散文以碑刻的形式,豎立在當地的廣場上。”昨天,王劍冰告訴東方今報記者,其實,這篇散文早在三年前就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
原來,鄖西有全國唯一以“天河”命名的河流,牛郎織女天河相會的傳說故事在鄖西廣為流傳。王劍冰回憶,2010年5月4日至6日,以中國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陳建功為首的七位國內知名作家齊聚“牛郎織女相約的地方”——鄖西,親身體驗鄖西的“七夕”文化與青山綠水。回鄭后,王劍冰于當年6月寫成此文,當年7月12日,該文在人民日報副刊刊發。
其實,身為省作協副主席、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省散文學會會長的王劍冰,此前已有多篇散文成為全國各地的考試題,今年,他的散文《瓦》還入選全國高考試卷,成為高考試題(東方今報6月15日有詳細報道)。
【感悟】 寫好散文要擁有靈感和情感
凡是到過江南水鄉周莊的游客,都被巨幅碑刻《絕版的周莊》所震撼,而《吉安讀水》、《天河》在不斷延續王劍冰創造的“傳奇”。中國的散文家有很多,為什么他的散文能夠創造這么多奇跡?
“我堅持精短散文的創作,越短要求也就越高,文字不但要干凈,還要有思想、有深度。正因為如此,我堅持精耕細作。有的文章一個多小時就寫好了,而有的文章也會寫上七八個月,因為作為一個寫作者,要對文字充滿敬畏。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覺得散文不好寫。而在王劍冰看來,要寫好一篇散文,必須擁有靈感和情感。
“首先,你要懷著感情去深入生活,比如你去見一個人,哪怕是一個耄耋老人,你懷著一種深深的情感去接觸他,你的內心可能就會起微瀾,而這種微瀾正是靈感的源泉和動力。這個時候下筆去寫,文字就如流水一樣,洋洋灑灑。這個時候寫出來的文章才不會干澀,才會有溫度、有濕度。”
王劍冰建議,無論對于成人還是青少年,寫東西不能硬性造作,平時要不斷積累這種情感,然后像老牛反芻一樣不斷回味,靈感和情感都來了,文章也就自然出來了,讀起來才會有節奏感、幸福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