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編輯 方毅夫/制圖
首席編輯 方毅夫/制圖
就業篇
比70后更自我,比90后更現實。80后的就業之路,很有幾分悲壯。
畢業有年,往往落差明顯。落差,是與同學、朋友相聚時繞不開的話題。
有人端上鐵飯碗卻自稱“官場屌絲”,有人數次跳槽已成了企業中堅……無論選擇怎樣,依舊向上生長。推杯換盞中,聽多了前輩們的成功學,還是會猛一激靈,躊躇滿志。
人物介紹 2009屆某畢業班集體
選擇理由 趕上大學擴招,80后畢業生們的就業之路壓力巨大。所謂象牙塔、天之驕子、鐵飯碗這些老掉牙的名詞,80后們自己都感到不屑。一個班級的一些人,他們畢業四年的職業軌跡和感受,折射的是年輕人在找工作、求進步中的落差感,還有屹立不倒的堅持。
期望月薪4000元卻只拿到2000元,本以為干兩年就能升職卻始終在基層游走,想靠工作衣食無憂卻發現沒錢提高生活質量。
恐慌,就成了一群畢業四年的同學職業軌跡描述里最常用的詞。
無論現實和當初的期望有多大落差,“我要做中產”依然是80后們的口號。
尷尬的形勢
2009年,國內的專家們曾就“世界金融經濟危機對大學生就業影響究竟有多大”展開過熱烈討論。
這年6月,小龐和他班里的60來個同學一起,在一片討論聲中畢業了。
小龐當時倒是通過了兩個事業單位的考試,引來過一陣子羨慕。不過由于他一直覺得公務員之類的工作沒有活力,就放棄了。
結果后來到社會上找工作也很不理想,畢業后第一份正式的工作是在一個地產公司做策劃實習生,最初月薪只有1200元。小龐覺得做地產策劃還是比較有挑戰性的工作,要求知識能力也比較綜合,他當時對此工作的前景比較看好。
至于其他同學,去掉上研究生的、考上公務員的等,有40多個投入到了就業大戰中。但在畢業前麻利簽下人生首份工作合同者,只有一半左右。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