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從今年年初中央作出這樣的要求至今,“光盤”行動流行于餐桌上,會場沒有了鮮花與果盤,高檔餐館紛紛改走“平民化”路線。
中央的要求能得到衷心擁護并成為全國上下的一致行動,是因為奢侈浪費、享樂主義現象在一些地方不時上演:有的干部大肆揮霍,覺得花錢有膽量才算有魄力、講場面講排場才算有實力,違規修建豪華辦公樓,超標準配車、置房、裝修辦公室、住高檔酒店……群眾對此反應強烈。
“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大量事實證明,黨員干部的蛻化變質,往往是從生活作風、生活情趣不健康開始的,往往是從吃喝玩樂這些看似小事的地方起步的。黨員干部能不能堅守艱苦奮斗精神,不僅關系個人的品行和形象,更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興衰成敗的大事。
一床被子用了幾十年,衣服、鞋襪補了又補;“現在蘭考遭災,群眾生活很苦。跟群眾相比,咱們穿的就不錯了”。面對焦裕祿同志留下的遺物,品味他生前說的話語,追尋他“治三害”改變蘭考面貌的足跡,對照目前的形勢與任務,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經濟總量全國第五,但人均公共財力全國倒數第一,按照新的國家扶貧標準,全省還有近一千萬貧困人口。這樣的省情下,全省黨員干部務必時時問自己:“是否像焦裕祿那樣,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勤儉辦一切事情,始終做到艱苦奮斗?”以此常照鏡子,永葆政治本色,牢固樹立過緊日子的觀念。
奢侈浪費,自毀前程;艱苦奮斗,事業必成。今天提倡艱苦奮斗,不是要求黨員干部像焦裕祿那樣過“苦行僧”式的生活,而是要尊重規律,不瞎折騰,勤儉辦一切事情,真正把有限的資金和資源用在刀刃上,用在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上。
本報評論員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