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奶又出事兒了!新西蘭乳制品巨頭恒天然集團近日自曝,其生產的40噸濃縮乳清蛋白中檢出肉毒桿菌。被用作生產嬰兒奶粉、兒童成長奶粉和運動飲料原料后,涉事產品估計達900噸。
目前,多家“中毒”奶企已對涉事產品展開下架,鄭州奶制品經銷商也已動手自查。
900噸“中毒奶”外流 多家名企“中槍”
繼今年年初被曝出發現雙氰胺殘留后,全球的乳制品加工企業巨頭新西蘭恒天然集團,再陷質量“危機”。
據該公司檢測,新西蘭本地一家工廠2012年5月生產的3批濃縮乳清蛋白含有肉毒桿菌。“受污奶源”總量達40噸。
而這些“受污奶源”被提供給了全球8家制造商,用作生產嬰兒奶粉、兒童成長奶粉和運動飲料的原料,估計涉事“問題奶”產品可達900噸。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乳制品出口企業,恒天然乳品和乳制品銷往全球140個國家,其中中國是恒天然最大的進口市場。在中國,八成比薩使用的是恒天然的奶酪。很多中國食品制造“大佬”在使用恒天然的各類乳品作為原料。
國家質檢總局昨日公布,包括杭州娃哈哈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和杭州娃哈哈進出口有限公司、上海市糖業煙酒(集團)有限公司、多美滋嬰幼兒食品有限公司在內的4家中國境內進口商,卷入了此次恒天然“毒奶”風波。
可口可樂大中華區昨日也發布聲明,根據恒天然公司提供的批號,部分“染毒”奶源已被用于美汁源果粒奶優生產,目前可口可樂方面正在追溯受影響產品的生產和發貨記錄,并予以召回。
“問題奶”下架 鄭州商家動手自查
奶源“中槍”,涉事產品流向是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
國家質檢總局昨日公布的疑似“中毒”企業中,上海市糖業煙酒公司宣稱問題濃縮乳清蛋白尚“捆綁”在庫,可瑞康官網發布中國官方渠道在售品均未受污染聲明,而最“熱銷”的多美滋品牌奶粉,也已查明疑受污產品批次,并啟動召回。
河南貝兒孕嬰用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胡紅濤昨日接受大河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昨日公司已接到多美滋發來的下架通知,在對疑受污染的優階貝護和多領加二階段產品自查中,并未發現公布受污的12個批次產品。據稱,目前鄭州市場內,涉事批次產品數量也微乎其微。
雖然可瑞康奶粉二段受污產品未在中國官方渠道售賣,可該產品在網上銷售的數量卻極其可觀,已售產品難保安全。
記者僅在淘寶網搜索產品關鍵字,就顯示有兩萬件商品在售。該品牌官方旗艦店內,單罐及整箱銷售的可瑞康新西蘭原裝金裝嬰幼兒奶粉二段產品,近期累計銷量近萬筆。
在一些仍然銷售該產品的店內不難看到,不少消費者已對“問題奶”事件表示出擔心,但無論是可瑞康品牌旗艦店客服還是淘寶小店賣家均表示,他們售賣的產品都是安全批次。
肉毒桿菌毒素是毒性最強蛋白質之一
愛美的女士都知道肉毒桿菌毒素可以用來除皺紋。在軍事領域,肉毒桿菌毒素被用于生化武器。那么肉毒桿菌到底是什么?為什么奶粉里會有?
肉毒桿菌是一種生長在常溫、低酸和缺氧環境中的革蘭氏陽性細菌,在不正確加工、包裝、儲存的罐裝食品或真空包裝食品里都能生長。
肉毒桿菌是一種致命病菌,在繁殖過程中分泌毒素,是毒性最強的蛋白質之一。人們食入和吸收這種毒素后,神經系統將遭到破壞,出現頭暈、呼吸困難和肌肉乏力等癥狀,中毒者如搶救不及時,病死率較高。
肉毒桿菌在乳品中并不是常見的污染物。據恒天然方面解釋,此次“毒奶”的污染源是“一段不衛生的管道”。專家表示少量的肉毒桿菌對成人的危險性相對較小。但嬰兒尤其是1歲以下的小寶寶,由于腸道內正常菌群還處于建設階段,這個時候肉毒桿菌來搗亂的話,有可能對寶寶造成較大影響。
恒天然集團
恒天然集團(FonterraCo-operativeGroup)成立于2001年10月,簡稱“恒天然”,其性質原是一家合作社,總部位于新西蘭奧克蘭。恒天然集團由當時新西蘭最大的兩家乳品公司和新西蘭乳品局合并而成,是新西蘭當地最大的公司。年銷售額達80億美元,是新西蘭國內最大的公司,也是世界上第6大乳品生產商。
恒天然在中國的主要業務有:乳品原料、牧場業務、消費乳品、餐飲業務。
不應過度迷信“洋食品”
新西蘭乳制品巨頭恒天然集團在三批次濃縮乳清蛋白中檢出肉毒桿菌。這無疑給信奉“洋奶粉”的人當頭潑了一盆冷水,“洋奶粉”“百分百純凈”的神話被打破。
事實上,不少國家都受到過“有毒食品”困擾。從當年肆虐歐洲的瘋牛病到美國的沙門氏菌疫情,再到韓國的“垃圾餃子”風波,被查出的有毒“洋食品”涉及肉制品、雞蛋、冰棍、熱狗辣椒醬、木瓜、花生醬、速凍餃子……種類可謂五花八門。
除了“有毒食品”,國外的以次充好、偷梁換柱現象也屢見不鮮。歐洲人用馬肉充牛肉,美國人去年則被曝出用扁桃仁假冒大杏仁誤導消費者。
由此觀之,食品安全是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一味迷信“洋食品”并非明智之舉。據英國經濟學人智庫近日發布的《全球食品安全指數報告》,中國在107個國家中位居42。
當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并不能說明中國的食品問題就不突出和嚴峻:注水肉、皮革奶、地溝油、蘇丹紅、三聚氰胺、塑化劑白酒……一再挑戰國人的腸胃。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在食品安全日益受到威脅、食品安全問題不斷突破國界的當下,不應該對“洋食品”過度迷信。對待“洋貨”與“國貨”應本著一視同仁的態度,理性客觀看待。 據新華社電 (記者 趙黎昀 見習記者 傅豪)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