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愛民,民擁軍,軍民團結一家親。2009年以來,全省軍民大力發揚雙擁光榮傳統,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創造了軍民融合的“河南樣本”。軍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濃濃的魚水深情浸潤著生機勃發的中原大地。
軍民融合興中原
全國首個軍民融合式應急投送保障基地在河南建立;駐豫各部隊主動擔當以助推中原崛起為宗旨的“軍事行動”;軍地聯袂打造出“人才高地”……近年來,我省構建軍民融合發展的協調機制、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軍民融合的“河南樣本”在駐豫部隊和地方干群中引起熱烈反響,并叫響全國全軍。
4年來,駐豫部隊先后參加了“前鋒—2009”、“神劍—2010”等10多次重大軍事演習或集訓任務。各級政府響亮提出,“部隊練打贏,地方練支前,為軍事斗爭準備做貢獻”,對演習部隊的交通暢通、安全警戒、糧秣給養等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各地全力做好軍事設施保護工作。駐內鄉縣某空軍場站,因周邊少數群眾非法采礦,影響到機場安全。縣領導提出“就是地下有金子,也不能再挖了,不能讓部隊訓練受影響”,依法關停石材礦18家,縣財政因此減少收入6000多萬元。
在政策牽引下,各地軍民融合“大手筆”頻現:許昌市征地105畝,為部隊建設“長城家園”住宅小區。新鄉、安陽、濮陽等市將駐地團以上干部納入公務員小區建設規劃。據不完全統計,4年來,全省累計投入經費35億多元,劃撥土地10000多畝,用于改善部隊戰備、訓練、生活條件。
目前,全國軍民通用裝備動員試點、全軍副食品后勤保障動員中心等一批軍民融合式發展項目已落地河南。
擁軍優屬落實處
我省是兵員大省、優撫大省,全省現有各類優撫對象350萬人。“固長城、穩軍心”,就要解決事關官兵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落實一系列優撫安置政策,為軍人解除后顧之憂。
軍轉干部安置走在前列。4年來,我省圓滿完成15000多名軍轉干部接收安置任務,團以上領導干部全部按規定安排實職。接收安置傷病殘退役軍人815人,安置率達99%。
全面推進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建立安置就業、教育培訓、自謀職業“三位一體”的安置工作新機制。4年來,全省接收退役士兵19萬多人,安置率達95%以上,2012年教育培訓率達80%以上。許昌市采取考試和考核相結合,把退役士兵重點安置對象全部安排進事業單位。沈丘縣探索建立“退役士兵服務中心”,為退役士兵提供全方位服務。
大幅度提高義務兵家屬優待金標準。2012年,全省各級財政撥付近9億元用于義務兵家屬優待。采取對口安置、推薦就業等辦法,安置隨軍家屬就業,普遍對未就業隨軍家屬發放生活補助金等。
重視解決部隊官兵涉法問題,全省設立190多個軍人軍屬法律咨詢服務站(所)等涉軍維權組織,維護軍人及其家屬的合法權益。2011年以來,以省政府名義統一制作軍屬光榮牌,每年組織軍地各級領導走訪慰問河南籍現役官兵家庭16萬多戶,激發了官兵崇軍尚武的光榮感和使命感。
軍民共建美好家園
中原大地處處激蕩著擁軍愛民的雙擁熱潮。
“視人民為父母,把駐地當故鄉。”駐豫部隊先后投入100多萬人次支持鄭州、洛陽等地50多項重點工程和公益設施建設。駐豫技術部隊、軍事院校采取與地方聯合辦學、成果轉讓等形式,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持。
主動承擔急難險重任務。4年來,駐豫部隊先后出動40多萬人次,參加2009年特大旱災、2010年豫西南抗洪、2011年抗旱保豐收等各種搶險救災50多次,挽回經濟損失20多億元。
在河南,全省上下涌現出眾多享譽全國的擁軍典型。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已成為雙擁工作的積極力量。省成立了擁軍優屬基金會,洛陽市等地成立了擁軍優屬協會,擁軍服務隊、擁軍志愿者隊伍遍布全省各地。
鄭州、安陽、焦作、三門峽等市在社區建立雙擁工作站,社會化擁軍蓬勃發展,涌現出一大批雙擁工作先進典型。既有好軍嫂吳新芬、“兵媽媽”喬文娟,又有濟南軍區“抗洪搶險模范干部”楊強,武警部隊“十大忠誠衛士”代練兵,還有鄧州市編外雷鋒團、湯陰縣維護軍人軍屬合法權益巡回法庭等擁軍先進集體和個人,形成河南雙擁工作的新名片、新亮點。(記者 李 紅 本報通訊員 黃培靈 任 翔)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