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把握的市場行情讓很多進城瓜農的眼中充滿了迷茫
近日,持續關注瓜農“賣瓜難”的問題,引起社會各界關注,許多愛心企業和市民紛紛伸出援手,讓人感動。目前,僅通過大河報牽線搭橋銷售出去的西瓜就達100萬斤以上。得益于此,鄭州街頭的許多瓜農更早地踏上了返鄉路。
但是,留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像這樣的“求助”已經不是一年,像這樣的“救急”也不是第一次,差別只在程度而已。瓜熟蒂落,事畢后思,怎樣走出求助、救援,又求助、又救援這樣年復一年的循環,是包括瓜農、政府、經銷商、消費者在內的人應該深思的一個問題。
【疑問】
賠了 明年還要多種?
安陽縣辛村鎮孫高利村村民許鳳永滯銷的20萬斤西瓜,通過媒體報道已經解決。近日記者再次聯系他時得知,現在地里就剩兩三萬斤沒賣了。從最初的躊躇滿志,到滯銷的一臉無奈,再到八方援助后的峰回路轉,老許今年也坐了一回“過山車”。
瓜是賣出去了,但投的錢卻打了水漂。半送半賣地把十幾萬斤瓜處理掉后,許鳳永粗略估計,一畝地賠了一千多,80畝損失超過8萬。不過,許鳳永卻告訴記者,明年打算再多種20畝?!安粨脑儋u不出去,賠更多嗎?”他說:“俺對市場也不懂,只能憑經驗,希望明年會好點,今年賠了這么多,明年一定要撈回來?!?/p>
賠了就想賺回來,賺回來就靠擴大種植面積,“多種點,明年行情好就可以多賣點錢”是他的“西瓜邏輯”。
【隱患】 賺了 問題可能更大!
懷著同樣想法的,不光是許鳳永一個,他們大都是擁有幾十畝西瓜地的種植大戶。
與“賠”的人相比,在城市街頭的瓜農今年幸運很多,企業和市民大量采購“愛心瓜”,不僅解決了滯銷問題,許多人還“賺”了一筆。
但是,“賺了,可能隱患更大!”河南省農副土特產品流通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葛反修說。近期社會各界救助瓜農的行動,非常必要。但如果說賠錢還可以讓一些人警醒,那暫時性的賺錢只會讓存在的問題繼續擱淺。說到底,靠社會愛心、企業救助支撐起的“利潤”是一種非正常的經濟現象,違反市場基本規律,不可能扶持其健康的西瓜產業。
“在解燃眉之急的同時,更緊迫的是治療沉疴痼疾。”葛反修說。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