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農民李小義的西瓜大棚如今已經種上了各類蔬菜
鄭汴物流通道上,從開封來的瓜農正把整車的西瓜運往鄭州。
就在鄭州滿城為瓜農送愛心的同時,今年同樣收獲近5萬斤西瓜的中牟韓寺鎮大洪村農民李小義,卻早在一個月前就賣完了。不僅售價高出目前鄭州街頭上的一倍,而且早早騰空的瓜地上,包菜、青椒、茄子、豆角長勢相當茂盛。也許在有些瓜農還沒處理完滯銷的西瓜時,他的這些新鮮蔬菜就將上市,另一筆可觀的收入正在等著他。
同樣是種瓜一季,怎么境遇就如此天壤之別?
滯銷聲中,他的5萬斤西瓜賺了4萬元
瓜農的故事
昨天下午3點半,在中牟縣韓寺鎮大洪村,45歲的李小義和妻子頂著毒辣的日頭,下地除草。雖然身子熱得難受,但他心里還是挺高興的!
為啥?因為今年他又賺錢了!在許多瓜農還在鄭州街頭堅守時,李小義今年種植的6畝共5萬斤西瓜早在一個月前就已賣完。平均每斤1.1元的高價刨除成本后,他賺了4萬多元。
不僅如此,在早早騰空的瓜地上,他種下的包菜、青椒、茄子、豆角長勢喜人,再有不到一個月就可以陸續摘下來賣了,這意味著他的腰包還將繼續鼓起來。
在別人還為西瓜滯銷奔走求援時,為什么李小義能這么輕松,不僅賣得快,價格還賣得高?難道他的瓜有什么獨特之處?對此,隨同采訪的中牟縣農委高級農藝師王素梅說:“沒啥特別的,跟市場上賣得差不多”。
棚地種瓜,使西瓜避免扎堆上市
“秘訣”的探析
既然沒特別的地方,那為什么他的瓜賣得這么好?
“不是自賣自夸,俺中牟的瓜真的不愁銷路,價格也都可以”,李小義爽快地告訴記者,所有的秘訣就是打了一個“時間差”。
據了解,由于全縣近90%的瓜地都裝備了大棚、中棚等保護措施,使得中牟的瓜成熟非常早,從五一開始就陸續上市,到了6月底基本上銷售完畢。同一時間,中牟周邊縣市的瓜卻多數處在生長期。7月初其他地方的西瓜扎堆上市時,中牟農民早已開始為種蔬菜栽苗施肥了。
先進農業技術廣泛運用,不僅讓像李小義這樣的中牟瓜農賣得快了,而且利潤也非常豐厚。在記者從中牟縣農委拿到的一份5月1日西瓜收單上,每斤西瓜收購價格達到2塊3,比現在動輒2毛、甚至1毛的“賠本價”差了10倍。中牟縣政府的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截止到目前,全縣西瓜已經基本銷售完畢,最多只剩下幾千畝的尾巴,農民今年西瓜收入較往年提高近三分之一。
今年瓜“賤”,中牟瓜農收入有增無減
收入的對比
采訪目前在鄭州街頭的瓜農,常常會聽到他們懷念“去年”行情,普遍都認為去年瓜的價格比今年高不少。但是,中牟好像是一個特例,在去年瓜市價格高于今年的背景下,中牟瓜農的收入反而比去年好上不少。
王素梅說,這個原因,就是中牟的瓜和其他地區瓜,并不在一個時間段內競爭,所以對價格反應自然不同。據了解,在5月初到6月的西瓜市場,除了豫北湯陰有一些“早瓜”上市外,中牟大棚“早瓜”的對手,只是山東和海南等省外地區,競爭少了,價格自然就高。由于本地優勢,加上規模效應,這幾年每到5月初前后,中牟許多瓜農都會接到全國各地的西瓜經紀人打電話問,“西瓜熟了沒有,那兒有多少斤,啥時候能裝車”。瓜熟蒂落后,一輛輛大型運輸車直接開到田間地頭拉走,方便又高效。
現在,中牟縣城,已經很少能見到本地瓜了。“現在我們中牟人要想吃西瓜,還得從外地的瓜農手里買呢”。王素梅笑稱。
念好“錯季經”,
讓西瓜種植受市場引導
成功的經驗
中牟西瓜價高好銷,不是今年獨有,近五六年來情況基本一樣。但是,西瓜滯銷,種瓜不賺錢的經歷他們也曾有過。
中牟縣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05年前后,西瓜銷售還是全縣的一件大事。每到西瓜成熟季節,全縣都要發動找銷路,還曾專門成立西瓜辦公室,幫助農民解決銷售難的問題。但是,后來發現,這樣不是一個根本的解決辦法,把西瓜種植與市場真正結合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從1996年前后開始,中牟縣政府借鑒外地經驗,在全縣瓜農中推廣大棚種植,執行時政府補貼、農民湊錢。十多年來全縣西瓜棚地化率近90%,今年全縣12.7萬畝瓜地,采用大棚等種植的保護地達到10萬畝以上,根本上解決了“看天收瓜”的被動。最關鍵的是,瓜農利用大棚優勢,抓住市場空白期,“人為”控制了西瓜上市時間,這樣就最大程度規避競爭壓力,也保護了瓜農收益。
另外,在把西瓜種植推向市場化的同時,中牟縣政府也沒有完全“放手不管”。他們興建了許多直通田間地頭的公路,解決西瓜的運輸難問題;每年舉辦西瓜節、采購會,評選“瓜王”、“擂主”,為客戶提供方便,也擴大宣傳優勢。
幾年下來,政府管理輕松許多,農民收益也增長不少,進入了一個良性發展市場軌道。
無疑,以市場為導向的中牟經驗,對滯銷地的瓜農及當地政府管理都有許多借鑒意義。
(記者 劉學增 文 李康)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