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招季,高招公平問題再度被人關注。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調查獲悉,2013年,北京大學在北京投放的普通高考招生計劃總數為408名,在河南省的招生名額為124名,而今年兩地的普通高考人數分別為72736人和685000人。計算得知,兩地學子上北大的機會分別為1/178和1/5524,兩者相差31倍。
三個人口大省,“干”不過一個北京城
觀察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分配情況,選取C9聯盟為例最為典型。
所謂C9聯盟,是由首批“985工程”的9所院校組成的聯盟,也即坊間熟悉的“2+7”,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以及哈爾濱工業大學共9所大學,是中國高等教育金字塔的塔尖。
根據上述大學招生網站上的公開信息,C9在全國人口密集地區的招生計劃總數,往往比不上其在自己屬地單獨一地投放的名額。
以北京大學為例,在其今年總計2065個普通高考招生名額中,408個給了北京本地生源,而在山東、河南、四川這三個東、中、西部人口大省的招生名額分別只有69、124和75個,三地相加也只有268個,僅占北京所享名額的50%多;而上述三省今年報名參加普通高考招生的人數分別為50.8萬、68.5萬和 51.6萬人,其總和為170.9萬,是今年北京本地報考人數的23倍多。
換言之,在這三個人口密集省份,考生考上北大的機會平均為北京本地考生的1/46。
數字差距的背后,是心照不宣的“原則”
數字差距的背后,是一條心照不宣的“屬地原則”。C9在各自屬地投放招生名額都相當慷慨,這一數字普遍占其全國招生計劃的10%以上,其中最高的浙江大學,由于多校合并的特殊原因,在浙江本省的招生人數達到全國招生計劃總數的58.33%。
C9中屬地招生比例最低的是中科大,其在安徽省的招生人數只占全部計劃的11.23%。
“安徽省財力較弱,給中科大的支持不夠。”東部地區某985高校招生辦主任一針見血的話語,道出了“屬地原則”背后公開的秘密:“省(市)部共建”。
省部共建是指國務院部委(主要為教育部)與相關省、直轄市、自治區共建高校,按一定比例對之進行投入。對于985高校所獲得的教育部985項目經費,其屬地地方財政一般會給予1∶1的配套投入。相應地,也會要求高校對屬地建設多加支持,其中就包括屬地招生比例的放寬。
據了解,這種相互支持有的是一種原則性聲明,有的則落實為省部共建協議的具體條款。比如江蘇省就曾明確,南京大學在江蘇本省投放的招生名額要占其全部招生計劃的50%。
“龐大的高校支付一度使當時的中央財政面臨巨大壓力。” 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林榮日說,“與此相對的是,地方政府在對部屬院校持續追加投入后,也得到了更大的話語空間。”
基礎教育的公平,也許更為重要
多位教育界人士認為,要實現高等教育、尤其是優質高等教育可及性的公平,關鍵在于此前的義務教育和基礎教育環節,而不是高校招生環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有關研究表明,基礎教育階段占有政府經費分配比重越大,則經費分配越趨于公平,也有利于保證教育機會的公平。
而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相關投入的地區差距和城鄉差距都非常大。1995~2002年,東部3直轄市(北京、天津、上海)與西部5省區(廣西、貴州、云南、甘肅和青海)小學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的差距從3.23倍擴大到了3.85倍,普通初中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的差距從2.65倍擴大到了3.39倍。
據《21世紀經濟報道》消息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