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戲劇文獻《樊粹庭文集》出版座談會在鄭召開
映象網訊(記者 王濤 文/圖)“連南貫北融百調,承前啟后集大成;聚納賢粹促發(fā)展,振興豫劇開新程。”7月21日,大型戲劇文獻《樊粹庭文集》(1-6卷)出版座談會在鄭州召開。
大型戲劇文獻《樊粹庭文集》(1-6卷),薈萃了樊粹庭先生傾盡畢生心血編創(chuàng)、執(zhí)導的50部戲劇文本,輯錄了他40年藝術生涯的自傳、日記、導演手機、論文、隨筆、劇評、書信、雜著和不同歷史階段見諸各地報刊的評論文章,洋洋300余萬字,并附有彌足珍貴的作者生活照、演出劇照等圖片資料。
這部文獻的出版問世,填補了早期河南梆子到現代豫劇這一偉大變革進程中戲劇文獻的空白,將作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整理工作的的標志性產品而挺立書林。
“這無疑是中華豫劇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大盛事。”全國政協(xié)教科文衛(wèi)體委員會副主任、河南省政協(xié)原主席、中華豫劇文化促進會會長、《樊粹庭文集》編纂知道委員會主任王全書說,歷史將樊粹庭與關漢卿、魏良輔、李漁等串聯(lián)在一起,理所當然地把他定格為中華豫劇從古典走向現代進程中一座堅實的橋梁。
“《樊粹庭文集》的出版,既是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整理和保護的重要成果,也為包括高校戲劇與影視專業(yè)師生在內的廣大藝術工作者提供了一部非常翔實的戲劇寶典。”河南大學黨委書記關愛和說。
目前,《樊粹庭文集》已由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發(fā)行。
樊粹庭簡介
樊粹庭(1905~1966),原名樊郁。河南遂平人。著名豫劇作家、改革家和教育家,被稱為“現代豫劇之父”。
1929年,畢業(yè)于河南大學。學生時代經常出入戲院和票房,與藝人交往,并粉墨登場。1934年創(chuàng)辦豫聲劇院,自任團長、編劇和導演,改革豫劇的表演、音樂、服裝及化妝。1935年開始編寫劇本,在20余年中創(chuàng)作、改編劇本58部,他的多數劇作思想內容比較健康、進步,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他的劇作結構嚴謹、情節(jié)曲折、手法新穎。他最著名的有四大悲劇是《滌恥血》、《三拂袖》、《霄壤恨》和《義烈風》;四大喜劇是《洛陽橋》、《凌云志》、《女貞花》、《柳綠云》;四大歷史劇《王佐斷臂》、《水工鄭國》、《宋景詩與武訓》和《再生鐵》;四大神話劇《紅珠女》、《劈山救母》、《金山寺》、《雷峰塔》。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