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訊(記者 趙丹)文學月刊《咬文嚼字》主編微博尋找鄭州一位老人。
老人給他寫了封信,為的是請教一個字,但是信封上的字筆跡顫抖,地址難以辨認。
老人為何對一個字這么“較真”?這件事為何引發網友的集體致敬?
昨日上午,東方今報記者找到了這位老人。
事件:
一封字跡“顫抖”的信觸動網友
文學月刊《咬文嚼字》主編郝銘鑒微博尋找鄭州一位老人。
他說:“收到鄭州一位老人的來信,想問一問‘醎酸而已’中的‘醎’是個什么字,老人查了五本辭書也沒查到。很想給他回封信,告訴他‘醎’就是‘鹹’,簡化字的寫法是‘咸’,指我們熟悉的鹽的味道。”
但是,老人的字跡“每一個字都在顫抖,寫得十分艱難”。想請網友點一下。
主編郝銘鑒貼出的這個信封,字跡確實模糊,只依稀辨認出鄭州市任砦北街3號院。
這個地方屬于鄭州市經八路街道辦事處商務社區。社區網格二網格長張麗光一打聽,居民們都推測是李振亞老人!“老人從省商務廳退休,愛學習,社區出了名兒的。”張麗光說。
心聲:“不弄清這個字,就放不下這個事兒”
“來,吃西瓜。”昨日上午9時許,李振亞老人熱情地招呼東方今報記者進門。
老人的桌上,正放著7月份的《咬文嚼字》。內文有一篇文章:劉安的《淮南子·齊俗訓》中有一句“為刻削者曰,致其醎酸而已矣”。意思是:性格刻削的人說“要用好鹽、醋之類的調料”。
這個“醎”字引起了李振亞老人的注意。“查了五種工具書,還是拿不準,是另有出處還是錯字?”于是,老人跑到附近的郵局,寫了封信給總編。
因為身體患有疾病,“下筆會抖,所以字不清楚。”為什么這么較真?“不弄清這個字,就放不下這個事兒。”老人說。
“《咬文嚼字》主編說想刊登您的來信……”東方今報記者用自己的手機翻著微博說。“真的?”一聽這話,坐著的李振亞老人忽然站了起來,“奪”過手機,拿起放大鏡對著手機屏幕認真地看。
看完,老人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說:“大家都很認真,中國的文字一定能搞好。”
老人的老伴說:“他就愛看報讀書,我不管他,老了管恁多干啥,有個愛好才好。”碰到有不認識的字,老人就翻工具書,家里存有6部字典、詞典。
“給8歲的小孫子也買了一套。”李振亞老人說,他告訴孫子,“先把漢語學好,再去學英語。”
網友:致敬老人 致敬認真
李振亞老人對文字、知識的認真和敬畏感染了很多網友。
網友“NJ李文睿”:執著追求的精神,一絲不茍的態度都值得我們青年人學習!
網友“公子宜”:傳播學習的正能量,向老爺爺學習。
網友“高進333”:老人如此體衰仍能潛心向學,值得我等學習。
網友“Z十一月的雨”:老人的信件給這個浮躁的社會一記響亮的耳光,不僅是對學問的嚴謹,更因這顫抖的筆記。致敬!
網友“無敵大臉兜”:看老人的字跡,手和心都一起跟著抖起來。只是顫,難以言。等我們老了,還能這樣對待學問嗎?有時候下班回家,總會看到隔壁老大爺在艱難地讀報紙,那樣的身形,手抖的……那一瞬間敬畏夾雜心酸。
網友“詩意地棲居jade”:咬文嚼字,就是需要這種精神!向這位老人致敬。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