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訊(記者 蔣宇飛)“我回來是和鄉親們一起致富的,咱老少爺們的腰包應該快點鼓起來。”2009年7月1日,上任平頂山市郟縣冢頭鎮陳寨村黨支部書記后,徐克儉在第一次村民大會上表態。
其實,徐克儉自己也承認,這話說著容易做著難。
但一年的時間,44歲的徐克儉做到了,他引資1300萬元,流轉1200畝地種植苗木,建起了郟縣龍湖灣苗木基地,每年至少可以給村里帶回500萬元的經濟收入,成為群眾心中的“領路人”。
他從構建和諧家庭入手,從孝道入手,規劃打造“中原孝心村”, 開建了4層3000平方米的中華孝道文化展覽館。
陳寨村,這個沒有礦產、沒有企業的落后村,現如今已經成為讓人羨慕的富裕村、文明村。
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
在沒有當“村官”之前,徐克儉在郟縣工商局城關工商所擔任所長。
一次偶然的機會,徐克儉遇見了時任冢頭鎮黨委書記李國英,他懇切地對克儉說:“周邊的農村都發展了,你看看你們村還是老樣子,你現在在外面名聲有了,回去幫老少爺兒們一起致富吧。”
思前想后之后,徐克儉回到了生他養他的陳寨村。
陳寨村無礦產資源、無企業,世代靠種地吃飯。徐克儉認真考察后,決定在種植苗木上做文章。2009年8月,徐克儉帶著28位群眾代表到鄢陵、潢川去實地考察。當聽說那里的群眾種苗木每畝地能收入一萬多元時,鄉親們都很心動。
“地是大家的,樹苗錢我墊,你們投工,我包銷,如果一畝地低于3000元純收入,樹苗款我賠。”從外地考察回來以后,徐克儉就在全村宣傳發動,就這樣,他動員吸收了第一批8戶農民栽種苗木。
為了使鄉親們的成本更低、幼苗供應更及時,徐克儉想方設法與朋友合資創辦了占地1200畝、投資1300萬元的郟縣龍湖灣苗木基地,把這個基地作為鄉親們的苗木供給場,并把種植苗木的群眾組織起來成立了郟縣惠民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
一年后,8戶種植苗木的農民獲得了豐收,最多的一家收入達到了7萬余元。群眾開始相信了,村里苗木種植的面積一下子增加到現在的1500畝,人均收入突破7000元大關。
打造“中原孝心村”
“我總在想,到底什么是新農村,是蓋多少新房?還是農民有多高的收入?最后,這些答案都被我舍去了。”平日閑暇的時,徐克儉總是喜歡琢磨這些問題。
他認為,一個真正的新農村應該是有思想、有文化、有環境、有經濟支撐、有活力的現代化村莊。
陳寨村是文帝孝母文化的發源地,這個傳承千年的孝文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村里敬老孝老的風氣非常濃厚。借助這種深厚的孝文化,徐克儉著手規劃打造“中國孝心村”。
他組織村里13位有威望的老人成立陳寨村孝心協會,宣傳孝賢文化,調節家庭糾紛;在村口樹立孝心牌坊,刻著四個大字“孝行天下”;把孝心故事和孝心古訓刻在休閑廣場上,讓鄉親們在休閑的時候慢慢體會;把“家和萬事興,百善孝為先”作為村訓,以此教育村民盡孝行孝。
孝文化的融入,使整個新村呈現出人人敬老,愛老的良好氛圍,文明之風使整個新村到處都充滿了活力。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