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縣金河鎮楊家村,山體石漠化嚴重,大面積碎石裸露 河南商報記者 侯建勛/攝
河南商報記者 侯建勛/攝
對中原人來說,石漠化是個遙遠陌生的名詞。如今,石漠化真切發生在了中原大地上。
不久前,省林業廳消息,南陽有220萬畝土地出現了石漠化。
南陽這些石漠化的土地不僅植物不能生長,還影響到吃水安全,特別是威脅到備受矚目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庫。
中原地區土地何以石漠化?
中原地“患癌”
南陽境內
石漠化面積已達220萬畝
清冽的丹江水,在歡快奔向漢江的路上,被大壩攔住,構成了著名的丹江口水庫。
明年,它將成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正式向北京供水。
水庫所在地,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的地貌環境也發生了變化——大面積石漠化。
土地石漠化,意味著土地退化、土壤少、貯水能力差、巖層漏水性強,極易引起缺水干旱,而大雨又會導致嚴重水土流失,形成山窮、水枯、林衰、土瘦的惡性循環。
由于石漠化對土地的巨大殺傷力,它獲得了“土地癌癥”的形象稱謂。
查閱資料,這本應出現在熱帶、亞熱帶濕潤、半濕潤氣候條件,或者巖溶特征明顯的喀斯特地貌中,比如黔滇桂等省份。
如今,位居中原的淅川縣也有了,甚至,南陽的其他縣也有了。
今年4月,河南省林業廳披露,作為我省石漠化集中呈現區,南陽境內石漠化趨勢在加劇。
省林業廳初步測算,南陽石漠化面積已達220萬畝,且還在以年均土壤侵蝕39.5噸/公頃的速度發展,潛在面積約250萬畝。
光禿禿石頭
山上樹少石多,盛夏也難見綠色植被
光禿禿的石頭和貧瘠土壤,構成了石漠化的主角。第一次站在這些石漠化的石頭面前時,你很難不震撼于其中。
“豫西南出現石漠化有些意外,目前已被省內外專家考察證實,并引起了重視。”省林業廳總工程師楊朝興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淅川縣林業局提供的資料顯示,淅川縣石漠化分布于丹江庫區和丹江河、鸛河等流域,涉及荊關、老城等14個鄉鎮,面積達200萬畝。
200萬畝如何得出?淅川縣林業局副局長賈清躍說,淅川縣石漠化的嚴重情況,引起有關部門重視,去年相關專家過來調研,根據衛星圖片計算出了200萬畝的數據。
按照他的說法,山體巖石裸露率達到30%以上、森林覆蓋率在30%以下,就叫做石漠化。
老城鄉石家溝村,呈現出典型的石漠化。
石家溝村周邊有三座山,山上少樹多石,山貌與山下樹木成蔭反差巨大。
第一次去時,天氣晴好,從山下往上望,白花花的石頭晃眼。站在山上,腳下是高低起伏的巨大山石,風化下,棱角不見,多呈鵝卵形。石頭與石頭的縫隙間,只有少量褐色土壤,即使是盛夏,也難見綠色植被。
點綴這片山坡的,是零散分布的柏樹,僅拳頭粗細。50多歲的村民石先生說,柏樹于十多年前栽種,部分死去,活著的還沒長成樣子。
無情的貧困
禿山貧地、沒有資源,越來越多的人外出扎根
石漠化給秀麗淅川增添的不是風景,是擔憂。
賈清躍說,淅川縣石漠化和潛在石漠化土地,占全縣國土面積三分之二左右,不容小覷。
這些石漠化的土地,困擾著淅川這個國家級貧困縣,使得貧困雪上加霜。
有專家受訪時表示,如不及時有效治理,勢必嚴重影響丹江口水庫的使用壽命和水質,威脅農村飲水安全,且土地肥力降低也會制約區域經濟發展。
據淅川縣林業局估算,因為石漠化問題突出,淅川縣每年水土流失面積1000多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220萬噸。
石漠化和水土流失,這是個惡性循環過程,造成淅川土層變得更加貧瘠,微量元素流失,耕地面積減少,當地居民糧食產量急劇下降。
“石漠化還導致水源涵養能力差,每年進入冬春季節,石漠化山區水源枯竭,不僅影響農業灌溉用水,而且造成人畜飲水困難。”賈清躍說,現在丹江口水庫氨氮超標,與石漠化有直接關系。
明年水庫蓄滿水后,石家溝村將被庫水淹沒。石先生正目睹著本村一兩千人命運的變遷。
他說,村民吃的水是從一個山上引過來的,現在是遇到了困難,可更大的困難是,由于條件惡劣,禿山貧地,沒有資源,越來越多的村民不愿在村里生活了,設法外出扎根。
“人為的過程”
小時候山上有樹,現在都被砍光了
南陽屬于盆地,自古土地富饒,何以石漠化?
賈清躍解釋,石漠化出現與淅川地質條件關系密切。
“淅川的山體巖層主要是石灰巖,加上降水量大,雨水多,漸漸形成了石漠化。”他稱,石漠化主要是石灰巖造成的。
楊朝興則說,豫西南石漠化是內外因結合的產物,一方面,南陽境內伏牛山、桐柏山巖基80%以上為石灰巖,易淋溶、成土慢,常年受雨水沖刷使基巖裸露、礫石堆積;另一方面,人為破壞使部分地區植被日益稀少。
在這兩方面因素中,也許最應該提的是人為因素。淅川縣國土資源局一工作人員直接說,淅川土地石漠化,是一個人為的過程。
這名工作人員介紹,淅川是移民大縣,人地矛盾突出,村民為生存,到山上墾荒開田,導致植被遭到破壞、環境失衡、水土流失、石頭裸露,出現石漠化。
“小時候山上有樹,現在都被砍光了。”這已成他對兒時高山的遺憾回憶。
人為因素中,除去村民墾荒這一點,賈清躍認為新中國成立后的大煉鋼鐵同樣埋下禍根。
他回顧,淅川山多水多,樹本來很多,可大煉鋼鐵,大量砍樹,山上樹木被砍光,山體失去保水保肥能力,后來種的樹,因為土地不行了,又長不起來,致使山體一年不如一年,石漠化早成定局。
治理的不力
毀山容易綠山難
植樹造林存在輕管理問題
石漠化是生態環境被破壞后,留給淅川的一個惡果。
賈清躍說,許多年前,他們就開始討論淅川土地石漠化這一問題了。其措施主要是植樹造林,恢復植被。
林業局的提供資料顯示,自2002年以來,淅川縣通過在石漠化山體的中下部實行“坡改梯”(山坡改造成梯田)方式,在石漠化山體的上部實施封山育林,石漠化的蔓延得到有效遏制。
成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后,淅川環境保護成重點。每年,各級政府部門經手淅川縣林業局下發的植樹造林經費,不是小數,僅去年就高達1800萬。
毀山容易綠山難。河南商報記者無法直接目擊治理效果,村民卻有感受。
石家溝村石漠化山體山腳下,圍有淅川縣林業局制造的護欄,有些護欄柱傾倒,鐵絲網不見。村民石先生說,山上常有牛羊上來,啃食植被,樹木生長困難。
他指著另一山體說,“去年山上栽了上千棵柏樹,居然少量澆水或不澆水,樹苗很難存活,植樹造林成了應付差事。”
賈清躍承認,植樹造林,有些地方效果明顯,有些地方不行。
“樹木存活問題,全國普遍都存在。”他說,“現在各地對植樹造林存在重種植、輕管理的問題,只追求造林面積,成活率多少,沒人操心。”
淅川的未來
單靠淅川力量
治理石漠化只能紙上談兵
特殊的位置,使得淅川的土地石漠化日益引發外界關注。
淅川的土地石漠化治理,國家項目資金是一畝地300元。賈清躍稱,這點錢杯水車薪,根本不行。
以他們自己治理的鳳凰山石漠化項目為參考,一畝地治理成本高達4000元。
鳳凰山位居淅川城北,因治理出色,成為樣板。
他解釋,成本高在土層培養、山石爆破。因此,單靠淅川力量,治理石漠化只能紙上談兵。
由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日益臨近,國家有關部門已展開淅川石漠化治理的調查規劃工作。初步匡算,南陽市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總資金需近30億元。
淅川縣國土局工作人員說,石漠化治理是長期工作,活土層培育極其不易,淅川縣正設立辦公室,專門治理石漠化。
“淅川石漠化是周邊幾個縣中最嚴重的。”賈清躍希望,淅川能成為河南省石漠化治理的試點縣。
小知識
石漠化
“石質荒漠化”的簡稱。由人類不合理的社會經濟活動造成,所在地方植被被破壞,水土流失,土地生產能力衰退或喪失,地表呈現類似荒漠景觀的巖石逐漸裸露的演變過程。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王向前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