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名辦了糧補本的人根本不存在
洛陽市伊濱區李村鎮袁溝村根本不存在的幾個人,卻從當地農村信用社順利辦出糧補本,在村支書袁某的操縱下,冒領了近五年的糧補款數萬元。
袁某是如何利用假名騙領糧補款的?這些人的糧補本又是如何被審核通過的?袁某利用這些糧補本,到底騙領了多少糧補款?大河報記者對此進行了兩天的深入調查,對以上問題進行了逐一核實。
爆料
村支書騙領糧補近5年
原慶(化名)是伊濱區李村鎮袁溝村委會一名干部。據他反映,2007年,他們村委會將下屬8個村民組提留的近200畝經濟用地,分別以不同的價格租給個別村民使用。村民交租金后,可以使用土地,但是不能領取糧食補貼款。
舉報人說,為了騙領這部分糧補款,村支書袁某隨即“自己制造”出了袁合、袁根撈、李繼、袁科、李萌萌、李團聚、李進倉、袁成等8名村民,“這8人中,有5個是我們村壓根兒沒有的人,還有3個是原來的村組長,但是他們并不符合領取這部分土地糧補款的條件,也不知道自己領補貼一事”。
“袁某不知道用什么方法,硬是從偃師市李村農村信用社(注:李村鎮屬于偃師市,后被劃入伊濱區)辦理出糧補本,騙領了四五年國家糧補款。”原慶說,村支書將8人的糧補本保存起來,每當糧補款到賬后,都會立即將錢從中取出,“也不知道這些錢都弄哪兒去了”。
原慶向大河報記者提供了兩份戶名分別為“袁科”和“李繼”的糧補本(存折)。記者查看糧補本發現,這兩份糧補本的發折日期為“2007年6月13日”,開戶機構為偃師市李村信用社李村分社,編號分別為“豫070004349096”和“豫070004349182”。這兩份糧補本的支取詳單都是打印到2012年1月3日,“這些糧補本至今仍在每月領糧補,只是去年1月份之后就沒再往外取”。
記者簡單計算了一下其中一本戶名“袁科”的糧補本上的支取記錄,發現該本從2007年6月12日至2012年1月3日將近5年間,轉賬糧補款9筆,共計7011元。支取詳單顯示,每次糧補款到賬后,都會很快被全部取出。
“去年1月份之前的糧補款都被袁某取了出來,之后因為事發,袁某被鎮里面調查,才沒有繼續取這些錢,應該還都在存折中。”原慶說。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