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員工“多管閑事”,識破一起電信詐騙,保住了鄭州市民蘇老太太的18萬元(詳見本報6月19日A06版),而這樣的幸運,不是誰都能碰上的。
5月3日至11日,老太袁某被騙100余萬元;6月8日,63歲的劉某被騙87.95萬元……昨日上午,鄭州市公安局對外通報,今年1至6月份,全市共發生電信詐騙犯罪案件170余起,被騙金額巨大。是老年人防范意識差,還是騙子“道行”太深?記者走近警方,通過大量案例,請教心理專家以解構騙局,警醒市民。
【公布案例】
電信詐騙掏空老人錢財
“在我們調查的所有詐騙案中,電話詐騙是最‘狠’的招數。一個電話就可騙走市民的全部積蓄,讓人傾家蕩產。”鄭州市公安局刑偵支隊二大隊大隊長呂傳平說,目前電話詐騙態勢依舊猖獗。
4月份,鄭州某大學一退休教授被騙走44萬元;5月3日-5月11日,8天時間里,老太袁某因電話詐騙,被騙轉賬一百余萬元;6月8日,騙子以身份信息泄露、高清機頂盒欠費為由,騙走63歲的鄭州市民劉某87.95萬元;6月16日,鄭州一退休醫生被騙走百余萬元……數字背后是一個個慘痛的教訓!失去的,可能是一輩子的積蓄。
采訪時,鄭州警方表示此類電信詐騙是利用高科技實施遠程犯罪。
行騙的技術手段
詐騙分子借助通信線路或銀行網絡實施詐騙。他們在國外、境外建立詐騙網絡平臺或利用境外服務器架設詐騙網站,運用網絡電話技術任意設置虛擬號碼行騙,給偵破帶來很大難度。
【解構騙局】
詐騙三步驟,環環相扣
面都不見,只是動動嘴皮,就能讓很多受害人傾囊而出。在采訪中,記者發現,騙子之所以能頻頻得手,確實有一番“本事”。
每一個騙子都做足了“功課”。只是現行的詐騙手法,更加善于利用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理由,如以前理由多是“電話欠費”,而現在是“法院傳票”、“信用卡透支”、“郵件藏毒”、“醫藥卡停辦”、“高清機頂盒欠費”、“電費激增”等各種理由。 “騙子善于抓住每個接電話人的心理,看人下菜。其實,騙子的每一次對話都是一場心理博弈。”呂傳平分析說。
行騙的常用步驟
鄭州警方通過梳理大量典型案例,發現電話詐騙的腳本一般都是這樣的:
突然接到陌生電話,告訴你一些涉及你、暫時無法確認的事情,如法院下發傳票,或者公安局等部門的電話
利用你的擔憂和害怕心理,勸說你把錢轉到某個“安全”的銀行賬號
受害者轉賬后,錢很快被騙子轉走
【案例剖析】
騙子動動嘴皮,咋就“掏空”老人積蓄?
電話詐騙作案,屬于典型的非接觸性犯罪。讓人難以相信的是,為何騙子只是動動嘴皮,就能騙取受害人數萬、數十萬元積蓄呢?個中問題發人深省。
這是發生在鄭州市的一個真實案例。6月3日,家住三全路的劉大爺遭遇騙局,不到一個小時,他主動“送給”騙子87.95萬元。
第1幕
演員:扮演有線電視公司業務員
劇情:稱有線電視欠費
目的:誘發市民好奇心,為第二環節下套做鋪墊
道具:網絡電話,可任意改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