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訊(記者 葉煜/文 首席記者 張曉冬/圖)身患多種疾病的70歲老人劉小群,義務為小區打掃衛生20年,而不圖任何回報,院子里的人提起他,無不豎起大拇指稱贊。對于大家的贊揚,劉老只是笑著說:“做了力所能及的一點事,這不算什么。”
劉老的住房變成“門衛室”
昨日,記者走進金水區杜嶺西街1號院,除了顯得有些“擁擠”,地面非常干凈,在杜嶺街巡防隊員的帶領下,記者見到了劉老。
據了解,金水區杜嶺西街1號院有4棟樓,200多戶人家,是居民安置房,1993年建好的,劉老是最早入住的居民。
當時,他有兩套房子,一套在六樓,一套在四樓。為了給老伴治病,他將六樓的房子賣了,而四樓的房子則給了兒子。由于開發商欠他7平方米面積,最后經協商,將一樓的自行車車棚給了他幾間,他就將這幾間車棚改造成了自己的住房。
“這房子雖然簡陋,自己和老伴都有多種疾病,上下樓不方便,有住的就行了。”劉老笑著說。
居民趙先生介紹,這個院里,自始至終都沒有物業。院子和樓道口沒人打掃,自從劉老住在這兒后,就主動承擔了院子里的衛生打掃,可是,這一掃就是20年。
劉老說,小時候,自己左眼有殘疾,又加上先天性肺囊腫病,為了照顧有高血壓、糖尿病和精神病的老伴,他就沒有出去找過工作,一直靠打零工的兒子接濟,平時沒事時,就打掃院里的衛生。
社區里,只要一有什么事都先告訴他,比如該交自來水費、有線電視費、電費等都由他來傳達,劉老還專門在墻上做了塊“黑板”,將這些通知寫在上面。劉老的小屋儼然成了“門衛室”。
劉老還是院里的義務維修工
這些年,劉老還學會了家電維修技術,為了方便居民,自掏腰包,添置了很多維修工具。
比如,院里誰家的電器壞了,他都義務上門修理,他也會幫助大家免費維護健身器材。樓道里的燈泡壞了,他自掏腰包更換。
“由于沒有物業,大家也找不到人維修。換個小物件,也花不了幾個錢。”劉老說,居民對他很不錯,逢年過節,總有人給他“送禮”。
杜嶺街巡防隊員高磊說,晚上他們巡邏到此,經常看到劉老拿著手電筒在巡邏。
劉老回憶說,4年前,社區為他們老兩口辦理了低保,現在每個月加上100元養老金,也有1000元,醫藥費也能報銷百分之六十。老兩口省吃儉用,日子也能過得下去,幫大家做點事也是應該的。“這個家屬院有這樣一位老人,我們住在這里很安心。”居民趙杏花告訴記者。
兩次發現火災隱患,及時處理
據趙杏花介紹,二十年來,這個小院發生兩起火災,都是劉老第一個發現的。
今年3月22日上午9點多,4號樓2樓一名租房戶,不小心將煙頭掉在床上,他出去上班后,不一會兒火就著了起來。劉老第一個發現,他敲了敲門沒人應聲,便切斷電源再報警,消防官兵撲救及時,大火很快被控制。
四年前的一個下午,劉老正在家中看電視,突然聽到院里“劈劈啪啪”作響,聞到一股刺鼻的塑料味,他出去一看,原來是4號樓的配電盤著火了,居民們都上班去了,當時火光沖天,樓道里煙霧彌漫,他不顧危險,沖了進去,用棍子將總閘扳下,避免了一場大火的發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