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中國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一個是美國最大的豬肉生產商,雙匯國際和史密斯菲爾德跨洋“雙匯”,達成一份高達71億美元的收購協議大單(見昨日本報A04、A05版),引發全球關注。那么,雙匯和史密斯菲爾德究竟是什么時候開始的“談婚論嫁”?雙方一旦最終達成交易,是不是意味著美國豬要來中國?雙匯會不會把產品出口到美國……針對這些焦點問題,大河報記者昨日進一步深入采訪,獨家獲得了許多臺前幕后的新聞和權威說法。
回溯
僅僅10年,粉絲就“逆襲”了偶像……
“美國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史密斯菲爾德,2002年銷售收入為74億美元,一年僅屠宰生豬就達2000萬頭。雙匯與這樣的世界級企業相比,根本算不上大企業?!?003年,雙匯掌舵人萬隆在接受大河報記者采訪時,對史密斯菲爾德推崇備至。在那一年,雙匯的銷售收入剛剛達到100億元(以當時的匯率計,約合13億美元),在萬隆的眼里,史密斯菲爾德還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偶像”。
10年后,“粉絲”完美地“逆襲”了偶像,昨日,雙匯國際以71億美元收購史密斯菲爾德的新聞登上了全球財經媒體的頭條。
相對于全球財經界的“震驚”,交易雙方卻相當平靜,甚至,似乎有點理所當然。
“對于雙匯國際來講,與史密斯菲爾德合并是一個自然的進化過程。”史密斯菲爾德方面這樣看待這次的合并。
這個“自然的進化過程”歷時超過10年。
早在2002年之前,萬隆就認識了史密斯菲爾德的時任董事長兼CEO創始人——魯特一世的孫子魯特三世,而從2002年開始,雙匯就開始了與史密斯菲爾德在環保、技術、食品安全控制、管理體系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雙匯是我們肉類行業的標桿,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抬頭看看雙匯怎么做,就可以了。”眾品食業董事長朱獻福多次這樣說。
國內同行看老萬,老萬看什么?他去看行業內全球最領先的市場、最頂尖的企業。
萬隆每年都要去美國,“我們到美國,不是去旅游的,而是要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高效的工業化生產以及領先的消費趨勢?!彪p匯員工都認為陪老板出國是個“苦差事”,因為行程安排通常是“三場(廠)”——屠宰場、養殖場、加工廠。當然,全球最大的豬肉加工企業史密斯菲爾德是他必去的一站。
而史密斯菲爾德CEO拉瑞·鉑普也多次來到雙匯的工廠參觀。
在高層的互訪之外,雙方的管理層之間的互動更加頻繁,史密斯菲爾德曾派管理團隊來雙匯參觀、學習,而雙匯的團隊更是年年都要到訪史密斯菲爾德。
雙匯的很多管理人員都能說出幾句他們對史密斯菲爾德的印象。
“這個企業勞資關系相當融洽,我們參觀的一個場,員工使用32種語言,一個飯堂前貼的通知就有8種語言的版本。”
“美國養殖業的現代化程度非常高,一個年出欄兩萬頭豬的養殖場,只有兩個員工。”
“史密斯菲爾德有一個廠建于上世紀60年代,在中國,這就相當殘舊了,但他那里運作正常,設備設施非常完善,最先進的設備那里都有,廠區擠而不亂,組織很好,你可以想見他卓越的管理水平。”
而雙匯頂著重重壓力引入冷鮮肉、開創中國肉類品牌、業內一流的管理水平,這里有多少是借鑒了它的西方同行?
如同雙匯推崇史密斯菲爾德,萬隆和他執掌的雙匯在美國同行眼里,也有很高的地位,“雙匯是一個很專注的企業,在全球的豬肉行業內享有非常好的聲譽,萬總在業內也很受尊重?!币晃辉诿绹鴱氖峦缎袠I務的人士告訴記者。
因素
天時+地利+人和+雙匯國際
彼此了解、彼此尊重、共享愿景和價值觀,這樁收購案,也許在公眾看來是“閃婚”,但對于當事人來說,只是一次水到渠成的“雙匯”。
從什么時候,雙匯和史密斯菲爾德開始“談婚論嫁”?交易雙方都對此保持緘默。
但可以肯定的是,雙匯國際的成立,是雙匯國際化的主要契機。
雙匯國際成立于2007年,總部設在香港,其中一個使命就是要充分利用香港專業的投資平臺,發掘全球優質資源,在海外投資,實現企業在全球的資源優化配置。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