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園牡丹花展。 鄭州晚報記者 馬健 圖
剛剛結束的五一小長假,鄭州旅游市場中傳出一個清晰的信號,那就是近郊的短途田園游已經成為出行的新風尚。從清明節開始,以“賞花游”為主題的近郊田園游已經呈現出極為繁榮的場面。不過,記者也了解到,這個五一期間,很多以賞花為主的旅游景區表面上是人氣爆棚,人流如織,可實質上,景區所得到的經濟效益卻十分有限,“賞花游”的配套產業鏈建設有待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各景區爭相打出“賞花”牌
從4月29日開始,鄭州樹木園內就游人如織,每天都有許多私家車前往這里休閑。而從4月28日起至5月10日,第十九屆月季花展又在我市的月季公園舉行,前往賞花的游客也是絡繹不絕。
據鄭州市農技推廣中心休閑農業科負責人介紹,今年五一期間,到鄭州市周邊休閑農業觀光點旅游的人數增長超過10%,越來越多的人醉心于鄉村田野旅游。據這位負責人分析,此次的五一小長假,鄭州旅游市場中傳出一個清晰的信號,那就是近郊的短途田園游已經成為出行的新風尚。
記者了解到,從今年的清明假期開始,以賞花游為主題的近郊田園游已經漸入佳境,幾乎各個縣區都有景區推出賞花游的節慶活動。如新鄭、鞏義、滎陽等市以及二七、中原、管城等區五一前后推出了桃花節;黃河風景名勝區、綠源山水、鄭州植物園等景區則有牡丹節慶活動;碧沙崗公園、富景生態園、綠源山水、邙嶺生態園等景區是海棠文化節;鄭州綠博園則是綜合性的問花節,等等。
美景雖好但缺乏配套產業鏈
4月30日上午,記者來到黃河岸邊的綠源山水景區。還沒有進入景區大門,車流、人流就擠作一團。記者從景區工作人員那里了解到,該景區有2處免費的大型停車場,但是最近幾個周末都是爆滿。
記者進入景區,發現路邊的經營攤點很少。雖然這里正在舉辦海棠文化節,但是景區內和賞花主題相關的商品非常有限,只有一些面向兒童的娛樂項目,能誘惑游客掏錢的商品、項目并不多。
采訪中,記者發現,除了一些面包、方便面、礦泉水及飲料外,要想在景區內購買一些值得紀念的旅游商品幾乎是奢望。“我們是一大家子過來的,自己帶了零食和飲料,基本上不會再購買其他東西了。”當天帶著家人來這里賞花休閑的張先生說。
普蘭斯薰衣草莊園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其實鄭州的賞花游成本是非常低的,很多游客都是轉一圈下來發現沒什么可買的,景區也知道這個現實,也知道開發相關產品的重要性,但是,目前景區的創新管理水平還有限。
這位負責人說,他之前曾經去過臺灣一個薰衣草園,在那里消費的項目可多了,薰衣草精油、薰衣草干花、薰衣草香皂……琳瑯滿目的薰衣草商品讓人看了就想買,對比鄭州,賺錢的手法要強很多。
“整個景區最多的就是賣飲料的、賣小吃的,和薰衣草有關的東西一點都沒有。你說,景區現在距離市區這么近,包里背點零食飲料就行,哪還用在那兒消費這些東西?”采訪中,一位中年游客如是說。
賞花游應注入文化休閑元素
對于本地景區賞花游盈利普遍較弱的問題,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旅游學院的張金嶺教授認為,并非有花就能叫響賞花游,還需要注入多種元素。因為單靠鮮花本身,頂多掙個門票錢,發展鄭州的賞花經濟,就必須大力發展鮮花景區的配套服務,提升賞花經濟的經濟附加值。因為在賞花經濟中強化人文體驗,增加配套服務項目形成集群化發展格局,已經是很多地方賞花經濟發展強大的必由之路。
記者了解到,目前鄭州各地推出的賞花活動大多比較類似,一般就是賞花、采摘、吃農家飯等。對此,有不少市民也感慨,其實真沒必要專門到一些賞花節看花,完全可以找個附近的小山村轉轉吃頓飯就得了,還不用擔心人多擁擠。
張金嶺說,現在很多景區的賞花節慶活動都缺少專業的規劃,其實應該像對景區一樣,對賞花節慶活動進行規劃設計。在賞花節慶活動打造上,要結合鄉村旅游設計旅游產品,不只能賞花,還要有體驗項目;不只是增加花的品種,延長花期,還要豐富賞花游內容和內涵。要做好與周邊景區景點的資源結合,與地區文化相結合,以花為媒,從而實現推介風景、弘揚文化、打造品牌的目的。(鄭州晚報記者 范建春)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