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王偉賓
4月7日,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擾亂了陜縣官場:不僅是該縣五名官員“殉職”,還有對這些官員清明節公費旅游的質疑。
爭議、疑惑、嘲諷的網上聲音,一浪高過一浪。釋疑,再質疑,再釋疑……質疑聲逐漸平息。
面對這樣洶涌的輿論,陜縣官方是如何釋放真實聲音的?又是如何引導社會輿論的?又有哪些經驗和教訓?近日,河南商報記者深入陜縣,回放真相與質疑較量的過程。
車禍
五名官員和一個司機的遇難
4月7日0點40分,新密市密州大道與嵩山大道交叉路口西500米處,一輛載人的商務車與一輛大貨車相撞,車禍發生。商務車和車上的乘客、司機均來自陜縣。
當天上午10點51分,三門峽人民政府網站率先發布“陜縣六名同志考察途中因車禍殉職”消息,稱車禍中商務車上有六人遇難,一人受傷入院。
遇難六人中,有“陜縣政協主席李會斌,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曹冠軍,副縣長伍春生,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張中平,旅游局局長楊秀琴”,另外一人為司機,傷者為縣國土資源局紀檢組長水鐵軍。
4月4日,為考察研究三門峽春天置業有限公司投資10億元的“印象黃河”項目,經縣委縣政府研究同意,陜縣考察組一行七人前往福建武夷山考察“印象大紅袍”項目。4月6日,一行人考察結束返回至新鄭機場,再連夜坐車往回趕,不幸出事。
炸鍋
各地電話詢問公干詳情
當地發布的信息通過網絡瘋傳,多數網友不相信“因公殉職”的說法,評論充滿嘲諷及幸災樂禍:清明假期,這些官員居然如此賣力工作,到著名景區考察,成員或者處級或者正科,沒有一名學者或外面人員。
“很多人對我們的通報不信任。我接到了許多電話,不停解釋這件事。”陜縣外宣辦主任郝國超說。
車禍消息傳到陜縣后,陜縣召開會議,分成若干小組處理應對,郝國超是信息發布小組成員。
他回憶,4月7日全國有10多家媒體和他聯系:核實消息真假,這些官員的行程安排,怎么都是“印象黃河”項目的考察者,縣委縣政府是否知道、同意。
河南商報記者拿到的一份名為《陜文【2012】150號》的文件清晰顯示了這些人在指揮部的職責,以及和旅游業發展的關系。
可當時,郝國超手頭卻沒有該文件。當有人聽說有任命文件后,要求傳真,他只能回答手頭沒有文件。這些話第二天被刊登出來,產生誤會,以為他在應付。
當然,網絡上的質疑和輿論動態,他們也注意到了。“換成我,我也會質疑。假期,考察,出事,哪有這么巧?”郝國超說。
斟酌
“殉職”兩字經慎重考慮
對于通稿中的“殉職”一說,作為首發消息的撰稿人,郝國超稱,這是經過斟酌、慎重考慮寫下的定性,也是縣委縣政府批準同意的。
“通稿不長,288個字,可我寫了一個多小時。”郝國超說,用詞上他反復斟酌,希望盡量把真實情況準確反映出來。
他解釋,這些人外出的行程,是縣委縣政府批準同意的,屬于公派,路上出事,當然要用“殉職”,否則對不起逝去的他們,也對不住活著的他們的家屬。
在事故前方為此事奔波的陜縣宣傳部副部長蔡嘯虎說,這也體現了對陜縣其他同志的安慰,陜縣不會做出讓人寒心的事,不會不顧及同志們的辛苦。
他介紹,陜縣是個資源型城市,這些年也在旅游上下功夫,轄區內的溫泉和地坑等旅游資源極有潛力,因此,才吸引來了公司投資“印象黃河”項目。而這些官員在陜縣旅游業發展中各有其責,考察“印象大紅袍”,就是看性質類似的“印象黃河”是否有前途,拆遷難度是否大,上馬后給地方能帶來多大效應。
考驗
通稿內容被一一驗證
當前各級政府的信息發布,與外界期望值往往存在差距,這會導致更大的反彈,加重事件危機,還會降低社會信任度。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馬俊峰說,當前中國社會信任度很低,政府所作所為,與此關系極大。
這一問題在陜縣官員車禍事件中暴露無遺。陜縣通稿第一時間發布后,由于信息有限,且是單方聲音,很多人不相信。
郝國超說,縣委書記要求對事情實話實說,寫通稿時他嚴守該要求。“公布的都是真實的信息,也都經得起考驗。”
他們在第一時間發布消息,掌握主動權。車禍發生后,當天上午10點,陜縣已將通稿寫好發出。蔡嘯虎說,發生事情,第一反應往下壓的思維,已經不適合現代社會治理,“這么大的事,政府有必要及時向外通報。”
7日下午,他們又接受相關媒體專訪,此外,蔡嘯虎和郝國超,對所有來電的媒體疑問,不厭重復,有問必答,使得溝通充分,信息流動活躍。
事后證明,這些做法都為陜縣在輿論中站穩腳跟立下功勞。
8日,河南商報記者向武夷山“印象大紅袍”項目負責人求證,陜縣通報的情況一一得到印證;還有媒體專門跑到武夷山核實,發現這些官員的確是在考察工作。
自律
重建信任從政府做起
這起官員車禍事件,成了近段時間中國社會輿論的重要關注點。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的輿情數據顯示,截至4月8日12時,當天全國輿情熱點排行,該新聞穩居第二。
蔡嘯虎認為,信息發布和溝通是一個過程,“如果第一篇通稿就把所有疑問和答復都表現出來,可能會‘此地無銀三百兩’,外界更懷疑。”他說,與其如此,還不如一個發布接著一個發布進行,有問必答就可以了。
對于政府信息公開,一周前接受河南商報記者專訪的復旦大學博士生導師葛劍雄教授說,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各種社會現象紛繁復雜,社會矛盾加劇,加上政府開放度、透明度不夠,信息發布渠道不暢,官方發布的信息遠遠不能滿足公民的需要,并經常引起公眾質疑,政府的公信力下降。
換句話說,這是個惡性循環:民間消息——政府辟謠——不公開——質疑,最終出現互不信任。
“所以,我常呼吁政府,信息公開對提高政府公信力很有好處。”他說。
陜縣沒有刻意隱瞞什么。“有些網民的過激反應,是一種社會情緒的宣泄,在陜縣解釋后,大部分網民心態轉好,理解了。”蔡嘯虎說。
但陜縣的痛還在繼續。河南商報記者11日、12日在陜縣采訪時,當地正在善后,追悼會一個連著一個,參與人員神情沉重。
據了解,遇難官員中,旅游局長和城建局長在崗位上都還不到一百天。車禍發生后,陜縣已給涉及單位作出部署,相關人員暫時主持工作。
一政府人員感嘆,“在縣里,一個人升到科級、處級干部多么不易,陜縣一下子失去了五個,希望這樣的慘禍,再也不要發生。”
記者手記
官員車禍:網民為何以暴力語言“慶賀”
這起車禍對當事人是一場滅頂之災,對地方政府則是一場輿論爭奪戰。
好在面對各種疑問,陜縣有理有據不斷釋疑,沒有出現“政府通稿——民間疑點——網民媒體深入調查——政府通稿有問題、有隱瞞”的局面。
如實及時公開信息的做法,給他們省卻了諸多輿論圍攻。
但仍有令人不安的地方:人命關天,五個官員命沒了,居然有很多網民幸災樂禍。
這說明“官”在老百姓心中形象糟糕透頂,外人感覺,所謂考察,不過是吃喝玩樂,出事純屬報應。中國的官員,到了重塑形象的時刻了。
不過,一些人是不是也有一種“為富者必然不仁,為官者必然貪腐,遇事必猜,逢官必疑”的焦慮心態?
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我們的政府和官員更多的公開公正、盡職盡責,也需要我們的網友能夠更多地獨立思考、理性發言。
否則,百姓和政府的互信,將永遠是沙灘上的高樓,風吹樓倒,傷人傷己。(記者 王向前)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