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劇古老的臉譜,演員化起妝來十分認真。
孩子們跟隨父母在劇團里長大,演出到哪兒,哪兒就是家。
胡琴有四根弦,每兩根弦夾一束馬尾進行拉奏,故稱二夾弦。
當地的村民家中有了紅白喜事,都會把劇團請到家門口演出。
上了年紀的老人們難舍二夾弦,這是一輩子的情結。
河南素有“戲劇之鄉”的美譽。延津二夾弦就是這片沃土中孕育而生的稀有地方戲曲劇種。
相傳二夾弦興起于清朝,最早流行在河南、山東兩省交界的黃河兩岸,后來廣泛流傳于山東西南,河南東部、北部,安徽及江蘇北部。因其主要伴奏樂器——胡琴有四根弦,每兩根弦夾一束馬尾拉奏,故稱二夾弦。
二夾弦曲調由黃河船歌、渤海漁民號子、打夯號子及民歌小調等融合變化而成。在藝人們一代代歷練演唱中,又吸取了花鼓、梆子等民間歌舞戲曲的音樂營養,形成了大本嗓唱詞、假聲拖腔、真假聲頻繁交替的獨有唱腔。
二夾弦分河東調和河西調,延津縣是河西調的發源地之一。多年來,延津的城鄉百姓對二夾弦情有獨鐘,稱之為“半碗蜜”,說的是二夾弦音調甜美,委婉動聽,聽一段心里如同喝了半碗蜜一樣甜。民間還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二夾弦一哼,不穿棉襖能過冬。”“不吃不穿不過年,也要聽聽二夾弦。”充分說明了二夾弦的藝術魅力。
歷史上延津二夾弦以“張家班”最有名。光緒年間,該縣石婆固村村民張金波父子因酷愛二夾弦藝術,賣掉30畝地,創辦了30多人的二夾弦戲班。1955年,延津縣成立二夾弦劇團,張家班和其他劇團的主要演職員被吸收進來,成為當時國家承認的三個二夾弦劇團之一(另外兩個是河南省開封二夾弦劇團和山東省菏澤二夾弦劇團)。
改革開放后,延津縣二夾弦煥發了青春,恢復排演了19個大型傳統劇目和新編歷史劇,受到觀眾的歡迎。
上世紀后期,受現代娛樂形式的影響,傳統戲曲空前萎縮,延津縣二夾弦劇團也于1990年關門解散。2007年,延津縣二夾弦被列入《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可是,延津縣的城鄉百姓,特別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們難舍二夾弦。今年3月4日,延津縣城關鎮王鄉固村聶家五兄弟為紀念老人去世三周年,特地邀請延津縣農民和諧藝術團前來唱三天二夾弦大戲。
該團團長祁素蘭告訴記者,她從小就喜愛二夾弦。2005年,她了解到縣二夾弦劇團解散后,非常痛心,先后投資100多萬元,成立了延津縣農民和諧藝術團。如今和諧藝術團已發展到七八十人,常年在鄭州、洛陽、開封、焦作、漯河、商丘等地演出。2009年10月,他們還受日本流山市政府的邀請,在流山市學習文化中心演出四場,場場爆滿。
和諧藝術團成立以來,祁素蘭還帶領大家為多地百姓義演一百多場,受到眾多觀眾的稱贊。對此,祁素蘭表示,辦劇團她不為掙錢,只要能讓這些演員有收入,讓喜愛二夾弦的觀眾看上戲,讓二夾弦這一珍貴的地方戲曲傳承下去,她比什么都高興。(記者 楊峰 攝影 記者 劉新萍 文)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