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訊(記者 李婷)一個機場,一座城市。
美國作家林賽在《航空城我們未來的居住方式》中所描繪的“航空大都市”的故事,在鄭州開始精彩演繹。
3月7日,國務院正式批復了《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規劃(2013-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這是全國首個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航空港經濟發展先行區。
較之于世界,鄭州航空港區只是方寸之地,但它卻憑借先人一步的遠矚規劃,借力急速發展的中原經濟區,成就了自身的急劇成長。
走進鄭州航空港區,每天都能遇到來自各地的民眾在此參觀、游覽,當然,每日也可目睹創業者上演的一個個投資傳奇。鄭州航空港區已經成為在此投資創業、繁衍生息的人們共同的“見證者”。
六年蝶變:富士康帶動“雁陣效應”
六年的時間,鄭州航空港區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道路。
2007年10月份,鄭州航空港區管委會在新鄭機場西側成立,作為鄭州市政府的派出機構,對鄭州航空港區進行托管。而鄭州航空港區,正是鄭州航空港綜合經濟試驗區的前身。
當初,省、市僅僅組建了一個管委會班子,交給他們一張高標準的規劃藍圖,由“港”變“城”的轉變,困難可以想象。
深處內陸的河南,經濟外向程度不高,一直是制約河南進出口貿易快速發展的短板。如何解決?河南尋找著答案。
時任河南省政府副秘書長的岳文海表示,河南在拉動經濟增長的投資、消費和進出口三駕馬車中,出口已經成為最薄弱的環節,在鄭州航空港區設立綜合保稅區,已經成為河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擴大對外開放的迫切需求。
事實上,鄭州航空港區真正獲得快速發展是在2010年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獲批之后。
當年10月24日,中部地區唯一的,具有口岸、物流、加工等九大功能的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獲國務院批準設立。全球“代工巨頭”富士康成為綜合保稅區首家入駐企業。從簽約到投產,富士康創造了“鄭州速度”。
如今這里每天生產出約22萬部“蘋果”手機,成為我省出口額最大的單項商品,同時也一改我省出口商品以資源型、初級加工品為主的狀況,“河南制造”從此以高端、時尚亮相世界市場。
富士康落戶鄭州對鄭州航空港區的發展具有戰略意義,它不僅快速提升了河南進出口總額,其“雁陣效應”,也為河南高新技術產業和河南航空物流業的快速發展帶來機會。
航空經濟引發河南融入世界市場
這個春天,財富“故事會”正在鄭州航空港區高調上演。
隨著配套、交通、產業布局的日漸成熟,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港區”吸引了各路客商爭相在鄭州航空港區布點財富棋局。
3月24日晚,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3“中原之夜”在北京隆重舉行。這一夜,300多位世界500強企業和知名跨國公司總裁、CEO及高管,他們無一例外成為開放河南的“粉絲”。其中,他們最關注的“明星”就是鄭州航空港區。
“航空港實驗區獲批在業界備受矚目,河南的發展規劃對聯邦快遞很有吸引力,公司對河南的發展非常樂觀。”聯邦快遞公司董事會主席弗雷德里克?史密斯表示。
對于“年輕”的鄭州航空港區,為什么能吸引諸多投資者,鄭州臺科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志偉道出了個中緣由。
他說,“交通改變了經濟的格局,加速了商務活動頻度,降低的企業生產成本。航空港區現在要抓住的就是國內產業轉移這一機遇,爭取高技術產業的研發團隊的落戶,真正與經濟發達區域形成了產業分工。”
如今,鄭州航空港區早已形成了各種交通網絡有機銜接的立體化交通體系。未來,在鄭州航空港區,將云集航空、城際軌道、高速公路、公交、社會車流等多種交通方式,打造一個綜合交通體系。
而今,鄭州機場周邊已聚集了一批先進制造業,高時效性、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企業。鄭州航空港區被貼上了“大樞紐”、“大產業”、“大都市”的標簽,它不僅僅限于航空運輸業,而是形成了一個新的航空經濟。
“我們將來要參與國際分工,把航空運輸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產業深度分工調整重組整合。”曾深度參與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規劃的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大衛指出,以機場樞紐為核心區域,以航空物流為紐帶,吸引航空消耗型產業、關聯型產業、服務支撐類產業,向一個區域進行整合集中。
在產業轉移的背景之下,原本處于經濟版圖中發展“洼地”的河南,通過發展航空經濟,直接面對國際市場,納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融入世界市場,逐步變成發展“高地”。
規劃明確提出,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戰略定位為國際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經濟為引領的現代產業基地、內陸地區對外開放重要門戶、現代航空都市、中原經濟區核心增長極。
張大衛勾畫出一番景象:若干年后,鄭州航空港區將在形成一個大樞紐、大產業和大都市。
從港變城:3年實現全域城市化
“創業在港區、成功在港區、生活在港區、休閑在港區”這句鄭州航空港區對外宣傳的口號,隨著港區生態工程的相繼啟動,已從紙上藍圖落地開花。
今年41歲馬保平,是店張村的一名村民,她所居住的村落位于鄭州航空港區區域內。原先她與村里多數村民一樣,以種地謀生。2010年,隨著富士康項目入駐鄭州航空港區,馬保平和村民的生活發生了改變。
“富士康項目帶來了十幾萬人,除了進入工廠打工的,還有好多是來找活的,有些一時找不到工作的,都會在港區這里住上一段時間,我們村離富士康廠區最近,所以好多人在我們這兒租房住,現在收入是原先的好幾倍,生活水平也提高了。”馬保平的臉上堆滿了笑容。
由“港”到“城”的轉變,讓生活在這片熱土的人們快速邁進了城市生活。
如今,位于鄭州航空港區北側的寺東孫村有200多戶農民,現在都已經住進了政府統一規劃的套房,社區內基礎設施完善,建有配套的學校、醫院、超市和娛樂設施,居住條件得到顯著提高。
根據規劃,鄭州航空港區將按“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整體規劃、有序推進”的工作思路,利用3年左右時間,投資222億元,建成18個居民安置區,總建筑面積554萬平方米,完成全區42個村7.6萬農民的合村并城工作,實現現有托管區域全域城市化。 這一規劃布局,無疑使鄭州航空港區融入了城市的功能。 “作為城市實驗地的港區,選址遠在城郊,與城市母體存在界限分隔,而今,它們不僅在形態上與所在城市連成一片,在功能上也已融入城市發展的主流和主體。”在河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所長馮德顯看來,鄭州航空港區要想成為未來城市發展的領航者,還需綜合考慮,兼顧社會、經濟、環境及持續發展的需要。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