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世界睡眠日的中國主題是“關注睡眠,關愛心臟”。研究表明,睡眠時間的長短與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有密切關系,睡眠不足或過多都可能影響心臟健康。 明天上午,鄭州市八院、鄭州市心理衛(wèi)生協會及鄭州市科協將在市科技館廣場舉行“世界睡眠日”大型義診宣傳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有關睡眠的健康知識,提醒大家關注睡眠,提高睡眠質量。
成人睡眠障礙發(fā)病率高達30%
睡眠障礙包括失眠、嗜睡、睡眠倒錯、夢囈癥、夢游癥、夢魘等,由長期的思想矛盾或精神負擔過重、勞逸結合長期處理不當、病后體弱等原因引起。
鄭州市八院失眠科副主任醫(yī)師劉偉偉說,睡眠量不正常以及睡眠中出現異常行為,是睡眠和覺醒正常節(jié)律性交替紊亂的表現。
據調查顯示,很多人都患有睡眠方面的障礙或和睡眠相關的疾病,成年人出現睡眠障礙的比例高達30%。
腦力勞動者是睡眠障礙的高發(fā)人群
市民李某46歲,因長期受失眠困擾,來到鄭州市八院求醫(yī)。他工作壓力大,每天失眠。他的對策是拼命工作,讓身體勞累,迫使晚上能安穩(wěn)睡眠4~5個小時。
他還去藥店買了阿普唑侖服用,長期以來產生了藥物依賴并伴有輕度焦慮。
劉偉偉說,患有抑郁癥的患者93%的伴有失眠,藥物依賴100%會伴有失眠或其他睡眠障礙。
不建議這樣的患者采用過度勞累或直接服用藥物的方法促進睡眠,應求助心理醫(yī)生,釋放心理壓力,這樣一般失眠都會治愈。
據鄭州市八院失眠科的長期臨床調查顯示,企業(yè)高管、媒體從業(yè)者、醫(yī)務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等腦力勞動者以及工作壓力大的人群,是睡眠障礙的高發(fā)人群。
嗜睡少睡或導致猝死
我國每年因冠心病導致死亡100余萬人,其中30%猝死于午夜到早晨6時;全球每天有3000多人發(fā)生與睡眠呼吸暫停相關的夜間死亡。每天睡眠時間少于4小時或超過10小時,其死亡率增加1.5至2倍。
中國睡眠研究會表示,睡眠不足或過多可能通過交感神經功能亢進、內分泌和代謝紊亂影響心臟健康,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乃至死亡的風險。
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藥學院和美國癌癥學會花6年時間對100萬名研究對象研究發(fā)現,每天睡六七個小時的人,比睡眠時間超過8小時或少于4小時的人死亡率要低很多。較長和較短睡眠時間都會使冠心病發(fā)生危險增加。
對于絕大多數成年人而言,每天睡眠6到8小時最合適。
“倒頭就睡”可能患有呼吸終止癥
生活壓力倍增的現代社會,那些入睡快、一覺睡到天亮的“睡神”,尤其受人羨慕。
但美國埃墨里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結果表明,入睡太快的人中有相當一部分人伴隨“睡眠呼吸中止”。這可能引起血壓增高,增加罹患心臟病的危險。
劉偉偉介紹,人從上床預備睡覺至腦波顯示進入睡眠狀態(tài),一般需要15至30分鐘,時間太短很可能在睡眠過程中出現呼吸停止現象。患有這種疾病的人大多是由于氣管肌肉發(fā)生物理性松弛、氣道變窄所致,容易誘發(fā)高血壓、心臟衰竭、心肌梗塞。
減緩這類疾病要避免睡前飲酒、避免服用安眠藥、采取側睡姿勢。“倒頭就睡”很可能是身體發(fā)出的警訊,是疾病到來的前兆。
但大多數病人都不知道,等到發(fā)病久了,才去尋求治療,“這時長期處于睡眠缺氧的腦部與中樞神經,可能已遭到較深程度的傷害,失去了治療的黃金時機。”
睡眠多夢屬于正常生理心理活動
“失眠”和“多夢”往往聯系在一起,成為神經衰弱的一種標志,很多人為“多夢”而拼命調整生活作息,以期無夢到天亮。
其實,睡覺做夢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活動。一個身體健康的人在熟睡時會經常做夢,做夢是在處理白天留存的記憶,有益大腦活動,是避免大腦衰退的正常現象,多夢者大多不必擔心,腦力越發(fā)達的人,做夢的機會也越多。
有夢睡眠還能滿足人的心理需求,有助于忘記煩心事。但睡覺做噩夢是件壞事,做噩夢容易造成神經緊張,夢中易被驚醒,影響睡眠質量。
明天8點半到12點,市科技館有義診活動
為了喚起公眾對睡眠的關注,世界睡眠日當天,鄭州市八院、市心理衛(wèi)生協會和市科協于8時30分~12時,在市科技館廣場聯合舉辦大型義診宣傳活動,屆時將由多名資深精神、心理衛(wèi)生專家到場為公眾提供服務。
那么,如何保持良好的睡眠呢?
劉偉偉說,首先應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制定適合自己的作息時間。
在飲食上避免咖啡、濃茶等刺激性食物,特別是在睡前避免吃太飽;多參加體育運動,協調工作與休息時間,但避免睡前過量、劇烈運動。
睡前應放松精神,不應強迫自己入眠;學習健康睡眠常識,對于睡眠癥狀嚴重的情況應及時就醫(yī),科學用藥。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