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縣黎陽倉遺址發掘現場
映象網訊(記者 董彩紅 首席記者 梁新慧/文圖)《隋唐英雄》在多家衛視播出,讓瓦崗英雄再次成為談資,而當年瓦崗軍攻下的“國家糧倉”黎陽倉,也于去年重現天日。昨日,由省文物局主辦,省文物考古學會和《華夏考古》雜志承辦的“五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在鄭州舉行,黎陽倉遺址上榜。
【消息】 隋朝“黎陽倉”榜上有名
昨天上午,“2012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欒川孫家洞舊石器時代遺址,淅川下寨新石器時代遺址,滎陽官莊西周城址,南陽市夏響鋪鄂國貴族墓地,隋唐大運河考古河南段——永濟渠黎陽倉遺址、通濟渠鄭州段榜上有名。
“五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從2008年開始舉辦,今年是第五屆。參評考古新發現項目以單位申報和專家推薦兩種形式入圍,新發現項目需符合兩個條件:一是本年度在河南省境內進行、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的考古發掘項目; 二是發掘工作符合《田野考古工作規程》等有關行業法規。
【歷史】 開倉放糧讓瓦崗軍增兵20萬
黎陽倉就是隋朝的國家糧倉。隋煬帝三次遠征高麗,都是從黎陽倉抽調的軍糧。李世民遠征遼東,同樣是以黎陽倉作為大后方,自古也有“黎陽收,顧九州”的說法。
在瓦崗軍起義的大起大落中,爭奪黎陽倉成為瓦崗軍走出低谷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李密聽取徐茂公的建議,攻下黎陽倉并開倉放糧,使得起義軍隊伍一下增加20萬人。在取得了洛口倉、回洛倉、黎陽倉等國家大型官倉后,李密曾即興在討隋檄文中寫下“既得回洛,又取黎陽,天下之倉,盡非隋有。四方起義,足食足兵,無前無敵”等文字,可見黎陽倉當時的規模。
【面貌】一倉84個“糧食窖”
為配合中國大運河(隋唐永濟渠)“申遺”工作,2011年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浚縣大伾山的北麓發現并確認了黎陽倉遺址的位置。
據測量,倉城東西寬約260米,南北長約280米,周長約1100米,探明的倉窖已達84個。這些倉窖排列整齊有序,而窖口大小不一,最大的達14米左右,最深的縱深達7米。
在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已發現帶有“官”字樣的板瓦200余件,進一步證實黎陽倉為隋朝官倉的說法。考古專家說,依照目前的儲量估算,黎陽倉可儲糧3000多萬斤,夠8萬人吃一年。
據悉,黎陽倉遺址已經入圍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43個候選項目。之后將作為大運河的一部分,代表中國申遺,接受世界文化遺產組織的投票。
相關鏈接:
欒川孫家洞舊石器時代遺址
由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發掘的孫家洞1號洞穴,位于洛陽市欒川縣欒川鄉灣灘村哼呼崖的斷崖上。該遺址出土的中更新世猿人化石(以下簡稱“欒川人”) 是我省境內首次在中更新世時期有明確地層出土的直立人牙齒化石,為東亞地區人類起源及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對于研究人類起源及演化有著重要的科學意義。
“欒川人”所處的年代應與北京猿人相當(北京猿人距今約69萬年),比“許昌人”所處的年代早了幾十萬年。
淅川下寨新石器時代遺址
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的下寨新石器時代遺址地處滔河與丹江的交匯處,發現有明清、漢—唐、東周、西周、二里頭時代早期、王灣三期文化、石家河文化和仰韶文化等時期遺存。其中仰韶文化時期環壕聚落和仰韶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時期墓葬的發現具有重要意義。下寨遺址多個時期的文化堆積內容和呈現的較為復雜的文化因素,是研究邊緣和交匯地帶文化的極好個案。
滎陽官莊西周城址
由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挖掘的官莊遺址位于滎陽市高村鄉官莊村西部,總面積超過130萬平方米。官莊遺址是一處兩周時期的大型環壕聚落,是繼娘娘寨遺址之后,鄭州西部地區發現的兩周時期的又一大型聚落。與娘娘寨遺址相比,官莊遺址一些遺存的年代早至西周中期,對于深入探討鄭州西部賈魯河上游一帶兩周時期考古學文化的發展演變具有重要意義。
南陽市夏響鋪鄂國貴族墓地
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發掘的夏響鋪鄂國貴族墓地位于南陽市區東北10公里,是南陽市首次發現的高等級貴族墓地,如此規格和規模的墓地在南陽盆地是第一次發現。該墓地已發現20座墓葬,對研究從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鄂國地望、鄂國歷史,以及鄂、養、鄀等古國關系等學術問題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隋唐大運河考古河南段
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的永濟渠黎陽倉遺址位于浚縣大伾山北麓,目前已探明儲糧倉窖84個,為中國大運河的“申遺”提供了隋代運河開鑿和利用的珍貴的實物證據,為研究中國古代官倉建設和儲糧技術發展增添了新的考古資料,也印證了史籍中對黎陽倉的有關記載。
由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發掘的通濟渠鄭州段,西起洛陽市,沿洛河自偃師與鄭州市鞏義交界處入境,經鞏義市、滎陽市、惠濟區、金水區、中牟縣5個縣(市、區),東南與開封縣境相接,全長150余公里,出土有唐、宋、元、明、清時期堆積層及大量文化遺物。現今運河故道伊洛河段尚存,惠濟區惠濟橋段、豐碩橋至賈魯河段索須河、楊橋、萬勝等還保留一段河道遺跡。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