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上蔡縣朱里鎮拐子楊村黨支部書記張全收
映象網北京專稿(廣電全媒體記者 李婷 文/圖)“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幫助更多的農民工兄弟實現就業,讓農民像城里人一樣生活。”3月9日,全國人大代表、上蔡縣朱里鎮拐子楊村黨支部書記張全收接受映象網采訪時表示,政府要在養老保險、公租房申請等方面出臺政策,讓農民工和城市市民享受同等的保障。
【呼吁一】 實行農民養老保險“一卡通”
除了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張全收還有一個響當當的頭銜——“農民工司令”。身為深圳市全順人力資源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20多年來專門給農民工做勞務派遣,截至目前,其公司已累計派遣務工人員70多萬人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的業務現狀反映出全國用工的新變化。
“現在不僅是廣東、深圳、廈門等沿海地需要大量工人,就連我的家鄉、勞務輸出大省河南也缺人了!”2012年,張全收的公司的觸角開始向內地城市延伸,在鄭州辦起了人力資源開發企業,就地轉移農村勞動力。
“中西部發展得很快,用工需求增加,而廣東、深圳等地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也在向內地轉移,帶去了大量工作機會。很多農民不用再離鄉背井,忍受夫妻分居、孩子老人留守的痛苦,而且在家門口打工,收入也與沿海城市差不多。”張全收表示。
他舉例說,鄭州的富士康開業后,不少工人能拿到2000多元,跟在沿海打工差不多,有的拿的工資比在沿海城市務工還高。“合適的崗位、便捷的生活,是多數務工人員的求職愿望。”
張全收認為,當前務工農民仍然面臨素質提升的老問題,用工結構性短缺問題一直都存在,有些企業開出較高薪水,但很難找到有專業技能的人員。“農民工轉移培訓還要下大力氣。希望政府能免費推出更多的培訓項目,讓那務工人員能夠得到崗前技能培訓,順利就業。”
“現在很多務工青年在沿海打了多年工,走的時候養老保險卻轉不走。”張全收呼吁,進城務工人員養老保險應該隨著個人務工地點的改變而轉移,可以實行一卡通制度,讓務工人員無論在哪個城市工作,都有權享受到應有的社會保障。
同時,他還呼吁政府能出臺相關政策,讓進城務工人員能夠在子女上學、醫保、公租房申請等方面享受到與“城里人”同等的政策保障。
【呼吁二】建立農村老有所養的機制
在中國,大約94%的農村人養老完全是由子女或家庭贍養。可是,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這種傳統的農村家庭養老模式面臨著嚴重挑戰。
“現在,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入城市、外出打工,由子女長年不在身邊,家里的老人無人照管,在農村出現的“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的現象。”張全收說,農村老有所養的機制急需盡快建立。
在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張全收前往河南多地調查、走訪。“我發現,大多數五保老人、計劃生育扶助對象的養老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保障,生活上沒有人照顧,生病就醫更是困難重重,而在敬老院集中供養的老人,由于管理服務機制不健全、服務人員少、服務素質低等因素,影響了老人的供養質量和幸福指數。”
張全收建議,一是加大對農村敬老院建設的投入,改善辦院條件,并建立約束監管機制;二是探索建立農村市場化養老保障機制,可采取市場運作、政府扶持、社會監督的形式逐步建設農村養老院;三是逐步提高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金補貼標準,發展農村土地集約化經營,為農村“50、60”人員提供就業。
此外,針對農村干部可持續發展、土地流轉等問題,張全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現階段,我們要加大農村土地流轉,加大社會事業投入力度,加強農村干部教育和選拔,建立農村發展‘大規劃’協調機制,實現農業工業化、農民工人化和農村城市化,促進農村社會經濟事業全面發展。”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