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余時間,制作面塑是他的最大愛好
面塑作品——鳥語花香
他是教師,也是面塑藝術愛好者,曾經專門拜師學藝
18年來,他用面團在業余時間里制作出了上百件栩栩如生的面人。如今,他已經帶著面塑技藝進了課堂,希望這門古老藝術能傳承下去。
【現場】面團手中揉,面人現眼前
24日下午,記者來到任職于孟津縣雙語實驗學校的李亞民的家中,他正制作“仙女”面塑。面團在他手中揉來揉去,“仙女”的體型很快呈現出來。“這只是一個輪廓,頭發、衣服還沒有呢。”說完,李亞民將一塊塊染過色的面團像搟餃子皮一樣搟成面片狀,時而用工具點、切、刻、劃,時而用雙手搓、捏、揉、掀,不一會兒,一件古代女裝和一頭飄逸的發型就展現出來了。
兩個小時后,黑發粉色上衣仙女呈現在記者眼前。“面塑是個細活,不能急。”記者注意到,李亞民的工作間有一個大臺子,上面擺滿了幾十件面塑制品。“這些都是我的寶貝,工作之余就干這個,很充實。”李亞民說。
【講述】從小就和面塑結下不解之緣
“能與面塑藝術結緣,或許可以追溯到孩童時代。”李亞民回憶,小時候接觸了同學手中的橡皮泥,讓他愛不釋手。那時橡皮泥還算是新奇物件,跑了大半個縣城終于買到,“當時別的小朋友都只是將橡皮泥拿來玩玩,而我專注于將橡皮泥捏成自己喜歡的人物。”李亞民說。
90年代初期,李亞民的橡皮泥作品已經小有成就,還參加過當年在西安舉行的青少年手工藝類的大賽,榮獲銅獎。“19歲那年,我看到了面塑大師王玓的一本著作,那本書讓我真正體會到面塑藝術的魅力所在。”李亞民說。那個時候,他才知道面人的真正原材料是糯米面,于是他買來一些糯米,自己制作原材料。“手工碾磨糯米面不夠精細,制作出來的人物顏色顯得灰暗,人物的臉頰會有斑點。”
【學藝】藝術的門徑等你去發現
由于在制作面塑上遇到越來越多問題,這讓李亞民產生了拜訪面塑大師王玓的念頭。當他聯系上了王玓老師,表達了拜師學藝的想法,但是王玓并沒有答應。不久,李亞民獲悉,王玓要在天津開設面塑課程,這讓他非常激動。此時,李亞民已經是一名教師,他向校領導請假后來到天津拜師學藝。
“由于有基礎,學得很快,王玓老師第一次見到我的作品時,還夸獎了我。”李亞民回憶說。他很珍惜那段學習的時光,所以特別用心。李亞民說,只有自己真正觸摸到這門藝術的門徑,才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老師雖然不會很明白地告訴你,但會將知識放在那里,等你去發現它。
【希望】讓這門古老的藝術傳承下去
拜師學藝后,李亞民的面塑風格也發生了變化,從早期作品的些許呆滯變得飄逸、靈動,“不同的時期,相同兩件作品,就能夠看出技藝的進步。”李亞民告訴記者。
“學校的領導很支持我,為此還專門在一、二年級開設了面塑課程,讓我教孩子們。”李亞民說,“只要市里舉辦手工藝比賽,我教的學生一定能囊括前三名。”
如今,不少人慕名前來學藝,“在面塑技藝方面從來不保守秘密,希望這門藝術能夠傳承下去,而面塑藝術進課堂是最好的傳承。”李亞民說,“不要小看面塑,他能夠鍛煉孩子心靈手巧,還能夠磨煉一個人的性格,對孩子的成長很有利。”(見習記者 魏朝林 焦勐 文圖)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