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指農歷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因常在夏歷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除夕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掃得干干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
春節的高潮是“大年三十”。大年三十的民俗內容首先是“合家歡聚”,這也正是中國人最重要的人生理想之一。
守歲熬年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晚上,一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這是炎黃子孫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即使常年在外工作的人們此時也一定要趕回家團聚。
守歲又稱“熬年”
人家在大年三十到來之前,別的門飾可以不要,但一定要貼上一副紅彤彤、喜洋洋的春聯。
中國人的傳統里有各種形形色色的飯局,但天字一號重要的當屬大年三十晚上的這頓年夜飯年夜飯代表著至高無上,古時的賢明圣祖。
按照北京的風俗,年三十夜是不便在別人家里久留的。陜西鄉村臘月二十三即入年關,把過臘月二十三叫“過小年”。農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兇禍福的“灶王爺”,以求溫飽。過罷小年,人們便為春節做準備了。一般農家,殺豬宰羊,碾米 磨面,做點豆腐,購買蔬菜,吊掛粉條,準備好過年所需的一切食 物。臘月二十七到二十九為關中人蒸饃時間。家家戶均短幾籠子 饃饃,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搟面”的習俗。婦 女上街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襪、老年人則購買紅紙、年畫、冥 幣、白麻紙等大年禮儀用品。
大年前兩天,陜西不論關中、陜南、陜北,還是城市農村,要“ 舍”,城里人叫打掃衛生。家家房前屋后,窯里賽外,連拐角都要 打掃得于于凈凈。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紙,貼上大紅窗花。年三十早, 家家戶戶貼對聯和門神,屋里掛上年畫。年終于來臨了。
除夕是全家團圓的日子。在外地的親屬千里迢迢趕回家與親友團聚。入夜家家戶戶明 燈高照(有的還在院子、田地墳頭燃起運火),燃放爆竹,達旦不眠, 謂之守夜(歲)。否則一年都會變做或者不吉利。 守歲的主要活動內容是包餃子。在城里全家團坐一起。搟面皮 的搟面皮,包餡的包餡,歡聲笑語,喜氣洋洋。剛結婚的新媳婦和女婿“回門”,蒸20個大禮饃, 帶4包厚禮(糖、煙、酒、點心)看望父母,當日返回,不在娘家住 宿,有“正月不空房”的習俗。過年期間,各鄉村都組織起來,敲鑼打 鼓,演戲唱曲,進行文藝和體育比賽,熱鬧非凡。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