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學生的體育鍛煉,對教育工作者來說已刻不容緩
映象網訊(廣電全媒體記者 趙媛/文 沈翔/圖)作為高校體育工作者,省人大代表王晏最為關注的是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連年下降的問題。為什么國家和省里制定了一系列增強學生體質健康的規定,但執行中效果并不樂觀呢?“究其原因,規定缺乏問責措施有很大關系。”王晏今年提交了一份議案,建議從立法的高度保障學生體育鍛煉。對于不執行法規,對學生體質健康造成影響的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對主要負責人及直接責任人進行問責。
【初衷】
學生身體素質必須得抓
王晏從事體育教學工作已30多年,還是國際競走裁判,曾執裁悉尼、雅典、北京三屆奧運會和殘奧會、青奧會、世錦賽、大運會、亞運會、亞錦賽等重大國際比賽。
“我在雅典奧運會上,目睹了劉翔奪取110米欄金牌,見證了國際賽場上中國運動員的風采。”王晏說,但在賽場外,他卻不得不面對學生身體素質連年下降的尷尬。
王晏說,最近幾年,每次看到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的結果,都讓他非常揪心。
教育部2011年發布的調研結果顯示,我國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在繼續上升,并出現低齡化傾向。
而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公布的2010年國民體質監測結果表明:大學生身體素質25年來一直在下降。與1985年相比,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學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的成績分別下降了10.3%和10.9%。
“學生身體素質已經到了必須抓的時候。”王晏說,他從去年開始醞釀提出相關議案,希望能通過立法促進學生身體素質提高。
【調研】重視程度不夠 缺少鍛煉場地
王晏是人大代表,也是體育教學專家,經常有機會到各大高校、中小學校調研。去年11月份,有了提出議案的想法,王晏就多次與老師以及家長們交流背后的原因和解決之道。
很多家長給王晏說,應試教育、課業負擔過重、沒時間鍛煉是導致學生體質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這背后,王晏認為:“歸根到底,還是重視得不夠。”社會、家庭、學校三個層面對體育鍛煉重視都不夠。
王晏說,社會層面,我們的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和開放不夠。青少年缺乏體育鍛煉的場所。去年12月份,他在鄭州調查發現,社會體育場地設施對學生開放較少,而節假日學校大門緊閉,學生想鍛煉,苦于沒有場地。
家庭層面,家長重視更多的是孩子別生病,很少引導、督促孩子們參加體育鍛煉。
“學校體育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狀況近年有所改觀。”王晏說,但是依然重視仍不夠,一些學校的體育課時還無法保證。再加上有些學校體育場地和器材嚴重不足,無法保證學生的體育鍛煉。
“有的熱點小學,一個班七八十個人,在校學生人數太多,學校操場面積不能滿足學生鍛煉需要。”王晏說,上個月還有個校長向他訴苦,學校地方太小,要在課間操讓學校所有學生都活動,安全問題也讓人頭疼。
【問題】每天鍛煉一小時規定“踏空”
為提高學生體質,2007年,中央專門出臺了7號文件。2011年,教育部也下發了規定,對中小學生的體育鍛煉做了硬性規定,如學校保證學生平均每個學習日至少有一個小時的體育鍛煉時間等。
為什么國家和省里制定了一系列增強學生體質健康的規定,但執行中效果并不樂觀呢?
“究其原因,與檢查監督力度不夠、問責機制不健全有很大關系”。去年12月底,王晏在調查中發現,由于各級各類學校數量多,監督檢查難度大,問責機制沒有落實,對于不重視學校體育鍛煉負責人沒有問責。
2009年,江蘇省人大通過了《學生體質健康促進條例》,《條例》通過多種方式保證了青少年有足夠的時間及空間來進行體育活動,“江蘇省的條例還規定,學校如果有削減或者擠占體育課時的等八種行為之一的,要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對學校主要負責人及其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王晏說,這種問責機制就為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提供了法制保障,對我省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建議】
不能保證學生每天鍛煉要被問責
經過了解和調研,王晏今年準備提交關于制定《河南省學生體質健康促進條例》的議案,從地方立法的高度保障學生體質健康。
王晏建議:學校必須按規定開足上好體育課,不得削減或者擠占體育課時;保證中小學生每天在校體育活動時間一小時;學校要認真組織學生進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教育部案例部門要對測試結果進行監測,復核。
“現在不少小學的孩子做作業都得兩三個小時。”王晏建議,《條例》對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也應當做出規定。
在問責機制上,他建議,學校如果有削減或者擠占體育課時的;未保證中小學生每天在校體育活動時間一小時的;中小學生書面家庭作業超過規定量的等情況,要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對學校主要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社會要給孩子們提供更多的鍛煉場所。”王晏建議,盡快明確規定公共體育場館、學校體育設施節假日、課外時間向青少年開放,發揮公共資源的有效利用。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