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說城里建污水處理廠,可很少聽說村子里建污水處理廠。這種稀罕事就發生在西華縣西夏鎮后寨村。
1月12日,雖是隆冬季節,在后寨村污水處理廠,冬青樹吐著綠葉,芭蕉樹扇面大的葉片伸展著,透著春意和生機。被村民稱為“小公園”的這塊地方,不僅是變廢為寶的“轉換帶”,也成了他們休閑的好去處。
后寨村距西華縣城20多公里。全村750戶人,靠種植業、外出包地及承包工程致富。富裕后的村民開始琢磨如何改善居住環境。幾年前,村里發展沼氣,村民用上了“生態氣”。隨后,村里又修通了柏油路,建起了垃圾中轉站,并綠化了大街小巷,被省里命名為“省級生態村”。
這兩年,村民們的生態意識不斷提高,對環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原先,一到夏季,廁所沖洗水、廚房里的洗滌水、淋浴排水連同雨水流滿了村里的大小坑塘,時間一久,臭氣熏天,拿村民的話說“連鴨子也趕不到坑塘里去”。
村兩委考慮改善村民的居住環境,打算建一個污水處理廠,村民一呼百應。寫申請、打報告,向縣、市爭取配套資金,請縣環保局的專家設計,利用村頭5畝多地的廢舊坑塘作廠址進行建設,就在去年入冬之前,投資150多萬元的后寨村污水處理廠建成并投入使用。
“光下水管道就鋪設了4200多米。”后寨村村委會副主任李二留說,“‘試水’那天,附近十里八村的人聽說俺村建了個‘稀罕物’,能‘喝’臟水,‘吐’干凈水,都趕來看熱鬧。”
該村污水處理系統采用節能環保的“潛流人工濕地”處理模式,各類生活生產污水通過下水管道進入系統蓄水池后,經過封閉式厭氧滅菌沉淀,再流入循環池潛流過濾,最終變成清水流入河溝,處理過的水質達到灌溉要求。
臨近采訪結束,記者發現,一旁的河溝里,雖然已經結了一層冰,但能看到冰下有小魚在自由地游動。(記者趙春喜 通訊員劉 杰 李 偉)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