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費交了,身份證扣了,沒找到工作,只得露宿街頭……
每逢寒暑假,“大學生外出打工,權益遭侵害”的案例便屢有發生。為何學生招工被騙“年年不休”?招工中存在哪些利益鏈?昨天,記者采訪到長期做校園招工代理的“內行”,嘗試尋找答案。
【現狀】
臨近寒假,招工啟事校園泛濫
“月薪3400元-3900元,過年還有紅包拿;讓同學們放心掙錢……”昨日,大河報記者走訪鄭州多所高校發現,這類招工啟事在大學校園有很多。
在鄭州輕工業學院校園內,燈桿、墻壁以及通告牌上隨處可見各類招工啟事。記者發現,招工企業以江浙一帶的電子企業為主,也有鄭州周邊及本地企業。多數招工啟事上詳細標明了豐厚的工資標準、加班費、福利待遇以及食宿、休閑條件等信息。
有的啟事上留有學生代理的電話,有的則是招工中介的電話,很少有企業直接留下他們人事部門的電話,并且無一例外地沒有提及簽訂勞務合同等保障自身權益的信息。
【內幕】
“內行”揭開校園招工利益鏈
郭俊(化名)是河南農業大學2012屆畢業生,已經做了四年校園招工代理,由于工作不理想,去年11月辭去工作接著做起招工代理,他向記者介紹了寒假招工的利益鏈。
“大致可以總結為‘工廠—勞務派遣公司—當地中介公司—校園代理—專業或班級代理—學生’這樣一條線。”他說,勞務派遣公司一般是長期與工廠合作的勞務中介公司,他們在寒假前從工廠得到寒假用工需求指標,與工廠達成協議得到一定費用,勞務派遣公司再到勞務輸出大省找到當地中介公司,中介公司在放假前至少一個月在校園內張貼“招校園代理”的啟事。
他說,作為校園代理,為了能及時招到工,他還會招二級代理,對其承諾招到一人給多少報酬,有時還會出現三級代理等層層代理情況。
在另一所高校做招工代理的李達(化名)向記者透露了自己的“招工策略”,他說:“我們一般都是用‘熟人策略’,通過同學介紹同學,最終去打工的也多是一個專業或幾個宿舍的人一起?!?/p>
【校方】
不建議假期外出打工
但學生也有打工的自由
去年7月,針對大學生寒暑假外出打工上當受騙的事件,省教育廳、公安廳、人社廳及省工商行政管理局4部門聯合發出的通知要求:寒、暑假是學生休息的時間,各普通高等學校不得組織各種形式的學生假期外出打工活動,要為有外出打工意向的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指導他們選擇正規的中介機構,完善相關手續,避免上當受騙。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