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報1月9日刊發的河南日報記者朱夏炎、平萍采寫的通訊《吳樹蘭回村記》持續發酵,讀者反響依然強烈。在吳淑蘭服務的大吳莊村,村民去縣城買來刊有該報道的大河報,爭相傳閱。在我省的駐村干部中,也掀起對吳樹蘭事跡的熱烈討論,大家紛紛表示,要學習吳樹蘭同志扎根基層、一心為民的奉獻精神。
駐村干部:為有這樣一位楷模自豪,今后要以她為榜樣
昨天,新蔡縣孫召鄉大吳莊村村民從縣城買回的5份刊登有《吳樹蘭回村記》長篇報道的本報,在村里幾乎都被翻爛了,還在爭相傳閱。村民們含淚告訴記者:“吳樹蘭,為了使全村437戶都致富,每天風風火火,是天底下打著燈籠難尋的好支書。”
媒體報道后,吳樹蘭的事跡在我省廣大駐村干部中傳播,引發熱烈討論。從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下派到漯河市開發區后謝鄉掛職鍛煉的尤振璋,現任后謝鄉黨委副書記,他通過大河報了解到吳樹蘭的事跡后倍感振奮。他說:“我由衷為省直下派干部有這樣一位優秀楷模感到自豪,同樣作為下派干部,要學習吳樹蘭扎根基層、一心為民的奉獻精神,忘我工作,踐行黨員本質。”尤振璋表示,在接下來的工作中,他將汲取吳樹蘭因地制宜服務三農的科學發展理念,以吳樹蘭為榜樣,為后謝鄉的發展做出貢獻。
81歲老母親:“為啥回村當支書,到今天我才完全理解”
昨天下午,吳樹蘭的二妹給其不識字的81歲老母親吳張氏讀報。老人一字一句聽完報道后,拍著二女兒的肩膀說:“大妞(吳樹蘭)為啥回到村里當支書,到今天我才完全理解,咱干得值!”
吳樹蘭住在村委會,一間小房子。她每天天不亮起床后,就開始忙碌村里的事情,直到深夜才返回住處。昨晚11時,吳樹蘭返回住處時,母親吳張氏已給其暖熱了被窩,坐在被窩里正在等候。
“母親天天如此。”吳樹蘭說著,眼圈濕潤了,“在村里干,是最基層接地氣,作為空間很大,母親心疼我,怕我夜里受凍給我暖被窩,給了我干好每天工作的巨大精神支持。”
吳樹蘭:駐村再有半年多結束,已申請去更加偏遠山區
吳樹蘭再有半年多,駐村工作就該結束了。她向大河報記者透露:已向上級領導部門遞交了申請,駐村結束后要去更加偏遠、更加貧窮的山區任村支書,幫助那里的鄉親早日脫貧致富。
昨天,吳樹蘭還在大河網開設博客,發布了幾篇駐村日記和網友分享。她對讀者和網友們表達了感謝,“我會把你們的關心當成動力,多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讓農民早日過上同城市人一樣的幸福生活。”她還希望網友們用智慧、愛心,多給貧困村出主意、想辦法,并歡迎大家去大吳莊村看看。
評論員畢曉哲撰文稱,駐村“第一書記”吳樹蘭就是6000余名駐村書記中的模范和代表,也是新時代呼喚的共產黨人形象的象征,也是如何當好優秀共產黨員、如何履行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個現實“標桿”。公眾更真切呼喚有更多的“吳樹蘭”,在官員中涌現出更多的像吳樹蘭這樣的“第一書記”。(首席記者 李釗 見習記者 張叢博 劉學增)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