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今報近期連續關注立交橋下鄭州市外來務工人員的冷暖問題。昨日,今報報道了外來務工人員離開立交橋下,住進了各區臨時救助站或街道辦事處安置點,有床鋪有棉被有熱水
鄭州這樣的臨時救助站和安置點有多少?怎么定位?接下來怎么做?
一個重要事實是,為務工人員找活兒,是各方操心的事。
【網友】
希望他們能過個溫暖的冬天
昨日,鄭州戶外最低氣溫-5℃。鄭州立交橋下,原本務工人員打滿地鋪,如今,空無一人。12月23日,東方今報記者兵分幾路,探訪鄭州多處立交橋下,發現已無務工人員的身影。他們去了哪里?
原來,他們住進了救助站或安置點,有床鋪有棉被有熱水。
昨日,網友通過東方今報的報道,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新浪微博網友:
@河南小子帥氣:“希望他們能過個溫暖的冬天!”
@文明綠城:“任由農民工睡在橋底下,若天氣越來越冷,會存在很多隱患。有了安置點,再加上對原來所謂的四面透風的‘107賓館’進行適當的疏導,非常好的舉措。”
【行動】
鄭州各區成立臨時救助站 辦事處建起安置點
自鄭州發生兩起立交橋下“凍死人”事件后,媒體報道引起相關部門重視。
其中措施之一是建起救助站,解決立交橋下務工人員“露宿”問題。事實上,住進救助站的不僅僅是務工人員。
12月24日晚,設在鄭州市解放路立交橋附近的鄭州市二七區救助站,150張床位幾乎住滿,有務工人員、流浪乞討者、拾荒人員等。他們在這里,有棉被有熱水有食物等生活必需品。“當然比橋下強啊,那多冷啊!”一名被救助人員說。
昨日,據鄭州市一名知情人士透露,目前鄭州市各區都建起了救助站。“定位是臨時性的,應急,爭取避免惡劣天氣下再出現悲劇”。另外,有的轄區街道辦事處還建起了安置點。從東方今報記者實地探訪安置點情況看來,這里基本上都是外來務工人員。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