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上,學習宛梆戲的孩子們濃眉鳳眼、字正腔圓(資料圖)
你知道嗎,除了豫劇、曲劇、越調三大傳統劇種,我省還擁有稀有劇種36種之多。“扛天神”、“柳子戲”……這些你聽都沒聽過的稀有劇種正瀕臨滅絕。本月起,為期兩年的“河南省稀有劇種搶救工程”將正式啟動。我省將支持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中的稀有劇種,復排百部優秀傳統劇目。
河南現狀
我省稀有劇種至少有36個
昨日,河南省稀有劇種搶救工程啟動暨保護工作座談會在鄭舉行。
據統計,目前我省列入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稀有劇種共有29個。其中,宛梆、目連戲、二股弦、柳子戲等14個劇種為國家級項目。
根據省藝術研究院今年6月的調查,結合我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我省至少存在36個稀有劇種。
為什么要下大力氣搶救這些稀有劇種?
有專家表示,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各種文化形態的共生共存。這些劇種盡管影響不大、流傳范圍較窄,但卻承載著一個地方的文化記憶和文化基因。從受眾群來看,稀有劇種在基層鄉村有一定的群眾緣,深受當地百姓喜愛,因此有很大的發掘潛力和藝術魅力。
宛梆個案
資金、人才雙扶持,宛梆重新煥發活力
圍繞稀有劇種的搶救,近年來,上至中央下至地方,也作出了多種努力。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宛梆的搶救,就是一個特例。
和全國所有基層劇團一樣,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內鄉宛梆劇團也曾面臨生死抉擇。演出無人看,工資發不出,曾有26名藝術骨干離開劇團,其他人員有的開飯店,有的擺地攤……
為加大對宛梆劇團的扶持力度,2008年,當地投資700多萬元建設新的宛梆藝術中心。目前征地、規劃工作已經完成,投資430萬元的宛梆藝術綜合樓也已完工。為培養后備人才,2010年,成立“南陽宛梆藝術中等職業學校”,對招收學員實行“兩免、一補、一獎、一保險”的優惠政策。
功夫不負有心人,劇團窮則思變,抓住基層這一演出陣地,近年來輻射陜、鄂邊界,每年演出600余場。
搶救辦法
采用5種搶救方法,支持復排百部優秀傳統劇目
為了讓更多人見證稀有劇種、文化的“活化石”,省文化廳、河南省中華文化促進會擬于今年12月至2014年12月實施“河南省稀有劇種搶救工程”。
省文化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搶救工程將采用傳統劇目劇本、樂譜等的搜集整理,相關實物征集、收藏,傳統劇目復排,歷史求證及現狀調查,影像錄制5種方法。對于保護單位征集、收藏的稀有劇種有關實物、劇本、服裝、道具、照片等,會適時通過展覽等方式與廣大觀眾見面。
“支持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稀有劇種劇團,復排百部優秀傳統劇目。”該負責人說,還可以利用現代數字傳媒技術,對復排的百部傳統劇目進行錄音錄像,整理出版。(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楊東華/攝 河南商報記者 李雅靜)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