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片醫到家庭醫生 還有段路要走
鄭州市中原區雙腿不能行走的64歲市民王先生這兩天氣管炎犯了,需要輸液,他找不到社區的片醫,社區診所也以“不在職責范圍內”為由拒絕上門服務,不能呼吸冷空氣的他不得不每天包著被子、坐著輪椅到一公里外的社區診所輸液。
據悉,自2008年6月起,鄭州開始推行“片醫”模式,“片醫上門服務”這一規定曾讓無數臥床在家的老人深感安慰,實施四年后的今天,“片醫”是否真正走進了居民家中?“片醫”究竟在干啥?東方今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個案】
患者需上門輸液遭片醫拒絕
鄭州市民王先生的事情并不是個例,鄭州市航海路32歲的楊先生最近也曾有類似的煩惱。12月17日,楊先生回憶說,妻子剛生完孩子不到一周,正在家坐月子期間,突然發燒,片醫上門診斷患上了急性乳腺炎,但接下來卻出現了“尷尬”。楊先生說,因妻子發燒到38.2℃,需輸液治療,但片醫說在家無法提供輸液服務,只能開藥。輸液的話需要到醫院。
“坐月子期間不能見風,外面天氣這么寒冷,萬一著涼了怎么辦?”楊先生再三請求均遭到拒絕。隨后,他又在家門口附近跑了三四家醫院,對方都表示不能上門輸液。無奈,楊先生只好用兩床大棉被,裹緊妻子,小心翼翼送進了家附近的醫院。
楊先生不解地說:“片醫不是說是居民的家庭保健醫生嗎?為什么連基本的輸液治療都不提供?”
【說法】 上門輸液安全隱患太大
“為保證醫療安全,我們一般不提供上門輸液服務。”記者采訪時,很多片醫這樣解釋。
“我們不是怕麻煩,最主要的是安全隱患太大。”鄭州市城東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段貫英說,“輸液屬于侵入性治療,很容易發生不良反應。如在醫院里,有各種醫療設備做保障,真出現問題了,醫生可以應對做出及時處理。而片醫上門輸液時都是背著一個簡易的藥箱,只能針對突發事件給予簡單處理,他們在出診時,由于還兼有醫院的其他工作,時間有限,只能在掛上針后陪護病人20分鐘、30分鐘就得走。”
“現在醫療糾紛那么多,在設備齊全的大醫院有時還不可避免,在居民家里,這種事情更要謹慎再謹慎。”段貫英強調。
如果碰到特殊情況,例如老人行動不便,兒女又不在身邊,確實沒有其他辦法的情況怎么辦?對此,段貫英說,遇到這種情況,他們也只好變通一下,例如與患者簽訂“家庭治療知情同意書”、免責協議等。另外,即便提供輸液服務,藥物多是溫和性的或者是老年人保健品一類的藥物,臨床觀察沒有出現過過敏現象的藥物。對于抗生素等藥物,則必須到醫院接受臨床觀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