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床新被褥,50張“安置床”,100個“愛心衣櫥”……12月14日,東方今報用3個版面聚焦了“立交橋下”特殊務工群體的真實生存狀態,并率先倡導“設置愛心衣櫥,安放城市溫暖”,呼喚社會各界捐贈“愛心衣櫥”。19日,在分布在鄭州不同方向的商場門口,今報啟動了首批“愛心衣櫥”,只要是有需要的人,可就近到5個地點領取棉衣、棉被。同時,100個“愛心衣櫥”也將會陸續安置在鄭州的大街小巷中。
【暖冬】50張“安置床” 立交橋下農民工可避寒
天氣在持續降溫,“愛心衣櫥”在緊急的趕工制作中,露宿在立交橋下的農民工有沒有受凍,他們有棉被御寒嗎?東方今報仍在持續關注著他們,想盡快為他們避寒。
12月19日,在鄭州中州大道與鄭汴路交叉口立交橋下,來自許昌的農民工張建國說,太謝謝今報了,如今他們有床鋪睡了。在他指引下,記者發現附近一個廢棄的倉庫內,整齊地擺放著50張床鋪。
張建國的床鋪,在第二排最后的位置。
趕來送棉衣的巡防隊員朱師傅說,18日這天,他們幾個巡防隊員和辦事處人員,把橋下這個倉庫專門打掃出來,扯上了電線,安上了電燈。辦事處又在里面添置了50張新床,里面至少能暫時讓200名農民工避寒。
“我在鄭州打工這么多年,第一次睡床上。”來自蘭考的蔡普東說,他在鄭州打工六七年了,天再冷都沒有住過旅社,通常都是背床被子就在橋下“安了家”,這次有了一張新床,他很珍惜。
記者看到蔡普東的床鋪上,只有一床被子。蔡普東說,棉被鋪一半蓋一半就行,比以前睡地上可好多了。
【行動】 鄭州5個商場門口 啟動了今報“愛心衣櫥”
12月19日,室外溫度零下5攝氏度,又刮起刺骨的寒風,為讓立交橋下少些農民工受寒,東方今報目前已啟動了首批5個“愛心衣櫥”。
在鄭州棉紡路與嵩山路交叉口蘇寧電器門口,擺放著的“愛心衣櫥”已裝滿棉衣。正在一邊忙碌的工作人員說,這些棉衣都是愛心市民捐的,有一部分還是新的。他們把衣櫥放在商場門口顯眼的位置,就是想讓需要棉衣避寒的農民工,能容易看到并方便領取。
記者發現,在“愛心衣櫥”旁,還專門擺放著“愛心提示”:如果您捐出了棉衣,我們為你的愛心說聲“感謝”。如果你是需要棉衣御寒的人,請直接憑身份證來領取。
“已經有6個農民工來領了棉衣。”該商場負責店長郭浩說,出門打工不容易,看到農民工兄弟在商場門口能領上棉衣御寒,他感覺心里也很溫暖。目前已經發動蘇寧員工、愛心路人捐贈了50多件棉衣。據河南蘇寧電器市場部經理鄧鵬介紹,他們看到今報發出建立“愛心衣櫥”呼吁后,15日就專門在商場內啟動了“愛心衣櫥”計劃。目前,在鄭州街頭,已有5個蘇寧電器賣場門口設置了“愛心衣櫥”,而這些衣櫥,也分布在鄭州東南西北中各個方向,以方便領取和捐贈。
5個“愛心衣櫥”分布位置
位置 聯系方式
棉紡路與嵩山路交叉口 蘇寧棉紡路店 67952812
農業東路與九如路交叉口 蘇寧寶龍廣場店 69091275
南陽路與躍進路交叉口 蘇寧南陽路店 63605395
農業路與文化路交叉口 蘇寧文化路店 69131130
興華南街與漢江路交叉口 蘇寧興華南街店 69380660
【感動】 高中生校內倡議 捐助了20床新棉被棉墊
“我們也想伸手送份溫暖。”昨日,一名高中生致電東方今報熱線稱,他和幾個同學看到今報“設置愛心衣櫥,安放城市溫暖”的報道后,就在學校內發出倡議,一些高一學生還省出學校發的新棉被,拿出來捐了,不到3天,他們僅棉墊和棉被已有20套了。
當天下午,在農業路伯爵國際教育中心學校內,15歲的女孩汪洋和幾個同學,仍在忙碌著整理同學們捐的這些棉被。汪洋說,這次很多同學捐的棉被、棉墊和枕頭,大多都是新的。就是想讓農民工在收到他們的“愛心”棉被時, 仍能感受到城市給他們的平等與溫暖。
隨后,這些棉被棉墊,也在第一時間,由東方今報和這些學生,送到了急需棉被的農民工手中。
【欣慰】 “我給媳婦打電話說,在鄭州很多人關心我。”
“謝謝了!”在鄭汴路立交橋下,收到棉被的農民工很是感激。
因棉被有限,農民工胡良州還未領到,但他說,雖然還沒領到東西,但還是有一種溫暖感,“有這么多熱心人來送東西,說明大家都惦記著我們”。
“我給媳婦打電話說,很多人關心我。”在立交橋下的倉庫內,領到新床單和棉墊的一名周口的農民工剛掛電話,就高興地站在床邊打量著他收到的這一床的“溫暖”。
“今天在橋下看到他們后,更發現這些農民工真的很需要幫助。”汪洋的同學孫嘉怡說,自己只是偶爾在路邊見過農民工的住處,這次親眼目睹,才感慨“大家還是能多幫就多幫吧”。
剛入住立交橋下的農民工張振是開封人,18日晚入住鄭汴路立交橋下。張振說,他還沒有床鋪,要不是這次領到棉被,他晚上又該受凍了。(記者 李娟娟 付雨涵 夏寒/文 首席記者 張曉冬/圖)
■ 春曉評彈
感受溫暖的速度
天兒很冷,但有一種溫暖來得給力又迅速。12月14日,東方今報用3個版面聚焦了“立交橋下”特殊務工群體的真實生存狀態,并率先倡導設置愛心衣櫥。 12月19日,“愛心衣櫥”正式啟動,首批5個愛心衣櫥已經豎在了商場門口,后續的愛心衣櫥也將陸續豎立在街頭。
溫暖的方式有很多。立交橋下,50張床擺起來,倉庫變身“愛心驛站”,農民工有了落腳過夜的地方。南召縣大溝小學,孩子們收到棉衣的時候,歡呼著“真像提前過了新年”;嵩縣艾力希望小學的孩子們,有了新棉被還有空調,這個冬天不太冷。
應對社會難題,需要政府部門、公益機構齊給力,但一些群體的特殊困難、一些個體的現實需求,更需要而且應該迅速得到社會助力。這種助力,既是奉獻,也是獲得;既是社會建設的組成,也是個體心靈的成長。授人玫瑰,手有余香;舉手之勞,溫暖他人。這溫暖并非單向傳遞,而是雙向反饋,讓溫暖的這頭兒和那頭兒都快樂而滿足。
一個社會的溫暖指數不是由強者的高度所決定,而是由弱者的冷暖來標記。如果還有什么促使我們不得不去做點什么的話,那一定是一點良知,一份責任。這良知,是自己溫飽的時候見不得別人在風雪里凍著餓著;這責任,讓人不是被動停留在“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困窘中,而是盡其所能,提醒自己為社會為他人做點有意義的事。(東方今報評論員 李春曉)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