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的PM2.5到底是個啥樣?從今天起,市民就能在網上通過鄭州市空氣質量實時發布系統輕松查到,鄭州在全省率先正式監測并發布PM2.5監測信息。昨日,鄭州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透露,鄭州的空氣質量發布將同時由一日一報,變為實時發布,一小時一報。
【解密一】PM2.5到底是個啥東西?
雖然喊了好長時間,PM2.5到底是啥東西,好多市民還不知道。
鄭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副站長范相閣解釋說,PM2.5又叫細顆粒物,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它的直徑還不到人的頭發絲粗細的二十分之一。雖然PM2.5在地球大氣成分中含量很少,但它對空氣質量和能見度有重要的影響,與較粗的大氣顆粒物相比,PM2.5粒徑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其來源分為自然源和人為源,自然源在鄭州包括貫穿全年的風沙揚塵、三月份的沙塵暴和十月左右的風沙天氣等;人為源包括燃煤飛灰、燃油飛灰、機動車尾氣、工業粉塵、建筑揚塵等。
“如果PM10像個皮球的話,PM2.5就像乒乓球;若PM10是玉米糝,PM2.5就是玉米面。”鄭州市環保局副局長王利如此形象地比喻。
“PM2.5不像大顆粒物,有自凈作用,它懸浮在空氣中,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因而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更大?!狈断嚅w說,PM2.5是大氣灰霾天氣的主要成因,其具有很強的消光作用。PM2.5被吸入人體后會直接進入支氣管,引發包括哮喘、支氣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也可通過支氣管和肺泡進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氣體、重金屬等溶解在血液中,對人體健康的傷害更大。
【解密二】 監測指標有哪些變化?
今天要正式監測PM2.5,并不意味著PM2.5以往不存在。
早在幾年前,鄭州市就開始大氣污染防治,在今年年初又開展“藍天”行動, 主要任務是以PM2.5監測與防治為突破口,突出PM2.5污染監測分析、機動車尾氣污染治理、煤煙污染治理和揚塵污染控制等四個整治重點,打響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
據悉,2011年鄭州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18天,達標率為87.1%,相比2004年提高了5.7個百分點。但不少市民有點納悶兒:為啥霧蒙蒙的天氣,發布的空氣質量也是達標的?
鄭州市環保局副局長王利說,以前監測PM10,達標標準為100,這是個非常寬松的標準,所以造成老百姓感官和實際監測情況的差別。明年起,將實行新的標準,污染濃度限值比現行標準要求更嚴格,以PM10為例,它的標準降到70,合格率肯定會大幅度下降,但這并不意味著空氣質量變差。現在監測PM2.5也是嚴格空氣質量監測的體現。
王利介紹,從今日起,空氣質量每天監測的指標,除以往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再增加PM2.5、一氧化碳和臭氧三項。
【解密三】 為何選擇這9個地方監測?
“從18日起,市民登錄鄭州市環保局官方網站,通過鄭州市空氣質量實時發布系統查詢包括PM2.5值在內的空氣質量,發布也由一天一報,變為一小時一報?!弊蛉障挛纾嵵菔协h保局副局長王利透露,PM2.5監測系統已試運行一個多月,共有9個監測點位。
這9個PM2.5監測點位具體是:1.監測站 (中原西路市環保監測中心站樓頂),2.河醫立交 (建設路化工設計院內),3.煙廠 (商城路電力高等??茖W校),4.鄭紡機 (黃河路鄭紡機院內),5.銀行學校 (花園路中國人民銀行培訓學校),6.供水公司 (高新區科學大道61號),7.崗李水庫 (黃河灘石佛水廠水源管理處),8.經開區 (朝鳳路與航海東路交叉口南1000米),9.四十七中 (黃河東路與九如東路交叉口)(如制圖)。
有市民疑問,為什么選擇這些地方,范相閣解釋說,這9個監測點位,不是隨意設置的,是早些年經國家批準確定,按國家標準而設立的,大概體現市區空氣質量的總體情況,市里沒有權限改變,主要以本地區多年的環境質量變化狀況及變化趨勢、人口分布情況、地形和氣候條件等因素為依據。
據記者了解,這些監測點位的監測高度,統一標準是3到15米,“大都在樓頂上”,屬于持續45分鐘的連續監測,這樣的話,才能準確得出一小時的平均值。
【解密四】 空氣質量會不會跟著變好?
現在開始監測PM2.5了,是不是空氣質量也會跟著變好?
鄭州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灰霾天氣與大氣中的PM2.5密切相關。灰霾天氣本質是細粒子污染,治理細粒子比治理粗粒子、粉塵污染和二氧化硫污染的難度要大得多。歐美國家治理到現在經歷了50多年,盡管我國大氣污染遠沒有當年的歐美嚴重,但是在我國地域經濟發展不均衡、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調整還不到位的情況下,PM2.5污染全部治理,環境空氣質量的徹底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這需要一個相當努力的過程。
【解密五】 防治PM2.5污染能做些什么?
防治PM2.5的污染,普通市民能做些什么?
“希望每個人能做到綠色消費,低碳生活。”這位負責人說,人類是大氣污染的受害者,其實又是大氣污染的制造者。保護我們呼吸的空氣,最根本的,還是每個人身體力行,從我做起,遵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把環保行為融入個人文明修養;提倡綠色生活,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家庭使用綠色,環保,健康型的家電和裝潢材料;盡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自行車或步行;使用無鉛汽油,購買小排氣量的轎車;杜絕焚燒垃圾(秸稈),降低污染物排放。(首席記者 夏友勝 實習生 樊雪婧)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