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怎么建,市房管局公開征求意見
經適房:35~80平方米 公租房:40~50平方米 廉租房:50平方米
開發商把好的房源當成商品房賣、不好的房源當成經濟適用房,經濟適用房建在荒郊野外、小屋配套環境差……有過購買經濟適用房經歷的市民經常會有這種抱怨。不過,今后,保障性住房選址要交通便利、戶型也要符合要求。昨日,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產管理局發布《鄭州市保障性住房建設導則》征求意見稿,從總圖設計、住宅戶型、配套設施、性能、建造等5個方面對保障房如何建設進行了詳細規定,有意見或者建議的市民可通過zzsbzb@163.com向市房管局進行反映。導則適用于鄭州市新建、改建、配建保障性住房工程。
總圖設計:建大型保障性住房復合社區
目前鄭州市保障性住房建設的類型主要包括建設單純的經濟適用房小區、經濟適用房小區配建廉租房、商品房小區配建保障房等形式。
為了加大保障房建設力度、避免新的貧富分化,此次出臺的征求意見稿提出了“大型保障性住房復合社區”的概念。
據介紹,這種復合社區指的是由政府主導,在城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和住房建設規劃的指導下,結合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在城市周邊選擇的若干大型住宅基地,主要用于本市經濟適用住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的居住社區。簡單地說就是,現在商品房小區配建的保障房比例在10%左右,今后設想這個比例倒過來,大部分建設的是保障房,配建一定比例的商品房。
為了避免位置偏僻的弊端,導則規定復合社區應優先選擇公共交通便利、生活環境宜居,具有良好的自然條件、適于建設的地形及安全衛生的環境條件,應遠離污染源,避開可能引發工程地質災害的不利地段,且商業、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配套設施完善的區域。
鄭州市保障性住房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保障性住房建設要在城市軌道交通的引導下采用集中建設與分散建設相結合的模式。首先是鼓勵在道路通達、公交便捷的城市新區、產業集聚區、經濟開發區建設以公共租賃住房為主、配套設施完善的大型保障性住房復合社區,其次是保障性住房應在新商品房開發居住小區以組團或單棟建筑的方式按比例配建。
住宅戶型:面積35~80平方米,采用三種戶型
導則提出,保障性住宅層高宜為2.8米、且不得低于同區內的商品房的層高。利用坡屋頂內空間作臥室時,其凈高高于2.1米的面積應大于房間面積的一半,且最低處凈高不宜低于1.5米。七層及七層以上住宅,或住戶入口層樓面距室外設計地面的高度超過16米的住宅,必須設置電梯。
此外,今后保障性住房還應建設適當比例的方便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使用的無障礙設施的套型,應按每100套住房設置不少于2套無障礙住房。
在具體的戶型設計上,結合鄭州家庭結構和家庭生活行為模式,導則設計得更為人性化。經濟適用房戶型面積從35~80平方米不等;公租房面積一般在40~50平方米,原則上不超過60平方米;廉租房面積一般不超過50平方米。
經濟適用住房可分為Ⅰ型、Ⅱ型、Ⅲ型(其中中心城區經濟適用住房分為Ⅰ型、Ⅱ型),廉租住房以Ⅰ型為主,成套建設的公共租賃住房以Ⅰ型、Ⅱ型為主(見表格)。
導則規定,除宿舍類公共租賃住房外,保障性住房每套住宅應設臥室、起居室(廳)、或臥室兼起居室、廚房、衛生間和陽臺等基本空間。同時,保障性住房的采光、日照、通風應滿足國家和鄭州市有關法規和標準的要求。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