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經濟區規劃》提出,要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為全國同類地區發展提供示范。作為農業人口大省,目前我省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許多體制機制還未完全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任務十分艱巨。”談及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省委農村工作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張文深如是說。
進一步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增強農村發展后勁,逐步縮小城鄉差距,是我省“三農”工作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一項重要任務。
構建城鄉一體化新格局
《規劃》提出要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盡管我省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在不斷加大,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資本、人才、技術、信息等資源要素城鄉之間均衡配置的機制還未完全建立,與城市相比農村各類生產要素還相對缺乏,城鄉差距較大。
張文深說,我省要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著力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一體化,將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當前要在戶籍、社保、財產確權、金融服務等方面,逐步打破二元結構,在政策支持、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取得突破。
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
近年來,我省不斷健全各項政策措施,健全配套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逐步完善。2011年省財政“三農”支出達到1700億元,為我省農業持續增產、農民持續增收、農村持續繁榮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整體上,農村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薄弱環節,農業仍是需要保護的弱質產業。
張文深說,我們必須進一步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堅持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大幅增加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農業科技、農民技能培訓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投入。繼續加大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力度、獎補力度,有效調動農民和基層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農村改革的深入推進,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與現代農業的規模化大生產不相適應的矛盾日益突出。張文深告訴記者,在建設中原經濟區、探索“兩不三新”三化協調科學發展路子的大背景下,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不二選擇。
我省要在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前提下,不斷推進農村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圍繞進一步提高農業集約化水平,積極推進生產要素集中和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圍繞進一步提高專業化水平,大力推進標準化和規模化生產;圍繞進一步提高組織化程度,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圍繞進一步提高社會化程度,不斷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大力促進農民增收
張文深說,我省糧食生產已經成為無與倫比的優勢和“長板”,但農民收入仍然是我們的弱項和“短板”。要實現到2020年城鄉居民收入再翻一番的目標,就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拓展農業功能范圍,激活農村內在動力,促進農民自主增收。
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過程中強化“就業為本”,保障失地農民有業可就。要采取措施,確保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有新的突破。要注重保護農民的土地權益,嚴守耕地紅線,穩步推進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工作,積極探索集體建設用地利用和管理新模式,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記者 苑海震)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