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河南第一產糧大市,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1280多萬畝良田,糧食常年產量150億斤左右,約占河南省的1/7。走“以不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道路,對周口來說責任尤其重大。
“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對周口而言,更是使命艱巨,責無旁貸。”12月9日,周口市委書記徐光對記者說,“我們在糧食生產中堅持重責任、重建設、重示范、重服務、重引導和轉方式‘五重一轉’,加強糧食核心區建設,全面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不斷提升糧食生產能力,竭盡全力,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貢獻。”
擔責任重建設——向標準農田要效益。站在西華縣龍池頭村萬畝示范田旁,田成方、樹成行、路相通、渠相連,嫩綠的麥苗一望無垠。“這地里的莊稼收成比其他地塊高多了,每畝一季能多收100多斤。”陪同的村支書金華亭說。
像龍池頭村這樣的萬畝高標準糧食生產方,周口正在建設的有50個,千畝方有500個,百畝方有5000個。
近年來,周口著力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高產開發和中低產田改造。目前,全市有效灌溉面積900多萬畝,旱澇保收面積700多萬畝。不僅如此,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也達70%以上,其中夏糧生產的機械化程度已達100%。
強服務重示范——向科學種植要效益。預測明年自家小麥的收成,商水縣平店鄉東鄧店村農民孫啟寶信心十足。今年夏收孫啟寶家的麥子大豐收,10多畝麥子打了12000多斤。“選啥種子,打啥藥,施啥肥,按照專家的意見辦就是了。”
像東鄧店村這樣的高產創建科技示范點,僅商水縣就有100多個。
周口農科院培育出通過國家和省級審定的農作物新品種30多個,管理良種繁育基地60萬畝,年提供優質商品種子5億多斤,保證了周口小麥、玉米良種覆蓋率達到100%。著力推廣機械深耕、測土配方、科學灌溉等技術,到位率85%以上,畝產增加30斤左右。
全市確定38個鄉鎮為整建制高產創建鄉鎮,項目區內平均單產較大田生產增產10%~15%,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
聚土地轉方式——向土地集聚要效益。這些天,西華縣全國種糧售糧大戶蓋會章正盤算著再多包些地。“我手里有4000畝地,種的全部是優質專用小麥,品質好,產量比一般地塊高個100來斤,好賣,價錢也高一兩分錢。”
在周口,像蓋會章這樣的規模化種糧大戶有近800戶,承包耕地將近20萬畝。近年來,該市立足現代農業,加速土地流轉,發展專業合作社,推動農業產業化、農民職業化。目前全市153萬畝土地實現規模經營,農民專業合作社4100多家,輻射帶動農戶近40萬戶,“土地集聚”效應越來越凸顯。
目前,周口正加緊建設國家和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實施50個農業產業化生產基地建設和50家龍頭企業培育工程,培育10家以上農業產業化集群。
“五重一轉”帶來周口糧食生產能力的持續提升和農民種糧積極性的持續高漲。2012年,周口糧食總產達154.6億斤,夏糧總產97.72億斤。(記者 趙春喜 通訊員 王霞)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