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堅強”上仍舊有人通行 大河網供圖
記者實地探訪發現,浉河兩岸村民仍有許多從橋上通行,不少網友的態度開始由質疑、拍磚,逐漸轉向理性。得知大橋長達七八十年的歷史后,不少網友紛紛稱其為“橋堅強”,態度發生了180度大轉變。越來越多的網友開始對尚未“覺醒”的網友進行解釋、辟謠。不少不太清楚浉河大橋歷史的網友被“科普”后,對先前的指責明確表示了歉意。
那么,浉河大橋真相究竟如何?它的歷史和現狀又是什么樣的?記者昨日進行了實地探訪。
實地探訪:“橋堅強”仍在通行
昨日18時,記者摸黑趕到羅山縣和平橋區交界處浉河邊。
在羅山縣楠桿鄉田堰村浉河橋頭處,記者看到,大橋兩旁的防護欄早已沒了蹤影,橋面兩旁雜草叢生,橋上仍不時有行人騎車路過。一騎電動車路過的男子說:“雖說已經廢棄,但我們村的人日常出行仍在使用,從這座老橋到對面,節省好幾里路程。”
記者走下河灘,看到大橋下每隔10米便有一座水泥橋墩,橋墩上掛滿水草。每座橋墩均有10余個大小、粗細不一的木樁分布在周圍。據粗略估計,木樁距離橋墩有1~3米的距離,其中最粗的木樁直徑約30厘米,最細的不過10多厘米。
記者沿著河灘一直往前,在快走到橋的盡頭時,看到一座水泥橋墩下,有20根左右的木樁在下面支撐。由于年久失修,個別木樁已經歪斜。
在距離大橋不到500米處,一座嶄新的大橋正在修建。“我們正在修建新的鐵路大橋。”一名工人告訴記者。
在大橋東頭,閔老先生一家正在吃晚飯。老人稱,他已經在此住了13年。“我們現在建房子的位置,原來是個小山包,1938年日軍侵略豫南時,這里是武漢會戰的外圍戰場。國民黨軍隊撤退后將大橋東頭炸毀,直到抗戰勝利后,才修復通車。”
在老人的后院內,閔老先生向記者展示了一座石碑,石碑已經殘缺不全,碑文上的字也已經無法識別。“這是多年前留下來的,刻著橋的名字和修建時間。我們當初不忍破壞,建房子時把它圈進院子,保留了下來。”
閔老先生告訴記者,石碑上刻有“民國廿三年(1934年)重修”幾個大字。
技術人員:河沙減少露出木樁
實際上,“橋堅強”與其北邊的312國道大橋、南邊的寧西鐵路大橋長度相仿,跨度均在800米左右。3座橋下的浉河基本呈南北流向,大橋則基本是東西橫跨浉河河床。
枯水季節,加上上游300米處正在截流施工,“橋堅強”至寧西鐵路橋(已建成使用)之間200多米內基本是干涸的沙灘。浉河河床東部明顯高于西部,西部3座橋墩之間是整個河床最低處,細而淺的河水從其中兩座橋墩下流過,支撐大橋的木樁赫然顯露。
在浉河大橋現場,借助羅山縣公路局李軍副局長攜帶的強光探照燈,記者看到,支撐每座橋墩的木樁在23根至27根之間。看情形,當初打樁時,每座橋墩下的木樁應該分為9排,每排3根,整齊而平均地分布。記者觸摸木樁,仍能感覺其木質的細密結實。
公路技術人員在仔細查看現場之后認為,這些木樁應該是當初施工時先楔進河灘,鉆過沙層,牢牢扎進河底,形成水泥橋墩樁基;隨后,施工人員在樁基四周釘下一圈稠密的木樁,圍護樁基,澆筑鋼筋水泥橋墩,橋墩穩穩地坐落在扎進沙灘底的木樁樁基上,形成穩定堅實的橋墩。隨著河水經年累月地沖刷,特別是近20年來大量撈挖河沙,致使橋墩下的河沙越來越少,最終露出木樁。
“河床東部靠近羅山縣,河沙挖得少,橋墩下的木樁都沒有顯露出來,圍護橋墩的木樁大量保留著;河床西部是平橋區五里店鎮,挖沙頻繁,河沙流失多,所以木樁暴露嚴重。”村民張田告訴記者。
(記者 李巖 何正權 通訊員 李鑫)
相關新聞
更多>>